“志愿者之城”,這是深圳的又一個別名。多年來,深圳已形成了多達25萬人的義工組織。大運會的到來,讓志愿者群體擴大了數倍,街頭的大運志愿服務“U站”中,既有扎根已久的老居民,也有剛來不久的新移民,還有留學生、外來務工人員……
“來了,就是深圳人。”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的性格,大氣包容的深圳,以大運會為紐帶,激發了更多的認同感和凝聚力。
“深圳在哪里?”申辦大運會時,不少國際大體聯官員有這樣的疑問。
“在香港的邊上。”這樣的解釋,不免帶些尷尬。
改革先鋒,青春之城,創意之都,借助大運會,深圳希望讓世界了解自己的哪一面?
北京奧運會、上海世博會、廣州亞運會,一連串國際盛會接踵而至,中國人已積累了足夠多的自信和自豪。深圳呢,“我們追求不一樣的精彩”,大運會向世界傳遞的信息和內涵在悄然變化,深圳,展示出一份獨特的自信與從容。
“從開、閉幕式到賽事相關活動的組織工作,我們要讓它回歸體育,這種回歸會使我們今后舉辦國際賽事時,能夠與國際潮流、現代潮流更加吻合。”舉辦城市做了這樣的基本定位。
原計劃要在50所大學中進行的火炬傳遞,改成了網絡虛擬和實際傳遞相結合。參與網上傳遞的人數已超過800萬,花費則從原先的7000多萬元大幅下降到不足2000萬元;
大運會向市民征集1100萬個廢棄塑料瓶,用以作為搭建開幕式舞臺的材料;
大運會有一半的新建場館落戶學校,大運村在賽后將整體移交給深圳信息職業技術學院……深圳市規劃和國土資源委員會副總規劃師黃偉文說:“分布于學校和社區的場館就像一個個向外輻射的圓圈,輻射范圍內的居民都將因此而受益。同時,場館規劃建設以及附近地區的規劃改進,滿足的不僅是大運賽事的要求,更提升了深圳總體規劃設計的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