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態之城 劉建國 攝

湘江穿城而過。本報記者 劉尚文 攝
2007年12月,湖南長株潭城市群獲批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3年來,長株潭“3+5”城市群堅持先行先試,不斷探索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科學發展新路徑。“兩型”建設從長、株、潭3市,拓展到“3+5”8市,進而向全省推進。湖南,正為中國乃至全世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走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發展新路探索經驗,為中國唱響科學發展的主旋律貢獻力量。
讓我們回首3年探索之路,向您呈現探索路上的精彩。
1
搭建平臺推進“兩型”建設
關 鍵 詞 省統籌、市為主、市場化。
創新之舉 省統籌,省里成立高規格領導協調委員會,集中抓好重大規劃編制、重大政策出臺、重大標準和規范制訂、重大區域性項目協調。市為主,以各市為實施主體,把改革建設的目標任務落到實處。市場化,以市場化為取向推進改革,大力推動融資主體、項目、條件和融資手段市場化。部省合作,已有34個部委、71戶中央企業在試驗區布局實施規劃環評、排污權交易、節水型城市等50多項改革試點。全民參與,創建“兩型”機關、園區、企業、村莊、學校,倡導低碳生產、低碳消費。
“兩型”經驗用法律規范,用法治“護航”。在全國率先為“兩型”試驗進行地方立法——《關于保障和促進長株潭城市群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工作的決定》,省委、省人大常委會、省政府先后出臺70多個文件規范并支持“兩型社會”建設。
在全國率先編制了“兩型社會”建設統計評價指標體系。 7月21日,省長株潭兩型辦牽頭制定的“兩型社會”建設6項試行標準新鮮出爐,涉及“兩型”產業、企業、園區、縣、鎮、農村六大類,標準特色鮮明:高新技術產品(服務)收入占企業總收入比例不低于70%;LED燈飾普及率不低于45%;太陽能普及率不低于60%……這些標準會根據現實狀況,動態修訂。
市場化模式解決建設融資瓶頸。組建湖南投資發展集團,帶動市縣融資平臺建設;組建區域性股份制商業銀行華融湘江銀行,發揮重要的融資功能;設立“兩型”產業基金和長株潭兩型城市發展基金,總規模300億元,將撬動3000億元社會資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