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海縣“一事一議”為農牧民致富鋪就“幸福路”
近日,筆者來到福海縣喀拉瑪蓋鄉克孜勒烏英克村采訪,說起自來水一事,村民們都會豎起大拇指說,感謝國家的好政策,讓我們徹底地告別了“吃水難”問題。
早在前些年,村民飲用的是地表水,時常會感覺腸胃不舒服,查其原因是水質問題。為解決這一難題,村民自籌5000多元,紛紛投工投勞,同時申請上級財政獎補27300余元,打了一眼深60米的井,村上59戶220余人的安全飲用水的實際難題得以真正解決。該村支部書記張新文對筆者這樣說到。
而喀拉瑪蓋鄉克孜勒烏英克村的這口“幸福井”僅是福海縣村級公益事業“一事一議”財政獎補項目中一個典型實例。
自2009年以來,福海縣認真落實村級公益事業“一事一議”財政獎補政策,積極探索村級公益事業建設投入機制,廣大農民修路建橋、興修水利、文體活動場所,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積極性空前高漲,全縣上下掀起了村級公益事業建設的熱潮,有力地促進了農村經濟發展,農業增收及農民群眾生產生活條件進一步改善。
“國家出臺的一項項惠及民生的好政策,改善我們生產生活的同時,讓我們倍感幸福啊,一事一議項目真是我們的‘福音’”。筆者在下鄉時,受益其中的村民們如是地表達著各自的想法。
“在以往一到下雨天、化雪時,家門口的路上全是泥,來回的車輛把路壓的都無從插腳。秋收運輸農產品,別提有多難走了。如今鋪設的這條全長4公里,寬5米的水泥路,徹底改變了雨天一腳泥,晴天一身灰的狀況,給我們出行帶來了極大地方便。”解特阿熱勒鄉桑孜拜闊克鐵熱克村村民范麗高興地跟筆者這樣說到。
村支部書記顧世剛介紹,這條路得到財政獎補資金100000萬元,660余名村民集勞5000個工日,在秋收前就完成了道路硬化,現村里80%都鋪設上了水泥路面。
2009年福海縣作為自治區村級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財政獎補的試點縣,嚴格按照“誰投工、誰受益、誰所有、誰養護”原則,從農民群眾急需解決的生產生活條件入手,扎實推進村級公益事業“一事一議”建設。
筆者在福海縣農經局負責一事一議工作辦公室了解到,近三年來全縣一事一議工作的成效:2009年全縣五鄉農牧民參加一事一議籌勞1.85萬人,籌勞總工日12.46萬個,折資額497.9萬元,申請財政獎補資金89萬元。
2010年參加一事一議籌勞21353人,籌勞總工日15.4萬個,折資額591.28萬元,申請財政獎補資金210萬元。
2011年工程總額達2029.59萬元,籌勞總工日17.1萬個,籌勞折資額685.80萬元,申請財政獎補資金342.90萬元,五鄉社區一事一議籌勞3.1萬個,申請財政獎補資金62萬元,受益農牧民37025人。
一條條水泥路面延伸至村里,一口口井架起了“幸福路”,一個個籃球場建在村里……如今眼前這一組組數據,已清楚地展現了37000余位福海縣農牧民受益于“一事一議”項目,幸福生活的美好畫卷。
來源:中國日報新疆記者站(通訊員 胡玉萍)編輯:于姝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