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覺盛宴背后的文化意味
民以食為天。食是生存的第一先決條件,它如此重要,如此深入人心,以至于中國古代用烹飪來比喻治理國家——“治大國如烹小鮮”、“調和鼎鼐,燮理陰陽”……
果腹之上,便是對口味的精雕細琢。中華民族是個非常熱愛生活的民族,細致品味日常生活的點滴,其中也包括口舌之歡。孔子說“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曹操的《四時食制》專講做魚;蘇軾發明了東坡肉;張岱寫了《食蟹》、李漁《閑情偶寄》中專辟《飲饌部》、袁枚有《隨園食單》。聚在一起享受美食,更成為古往今來國人培養感情、商務活動、人際往來不可或缺的一環。
《舌尖上的中國》跳出了一般美食節目只見食物不見人的窠臼,用普通勞動者的故事串起了民族飲食文化積淀的整個根脈體系,用考究的影像和音樂、充滿知識和趣味地描繪各地人們獲取食材、料理烹飪、共享美食的場景。貫穿全片的是食物的來之不易(在濕冷淤泥中工作半年的挖藕人、身負50公斤負重下潛40米采海鮮的重潛員)和勞動者的焦慮(出海打漁賠錢的船長、寒冬破冰撈魚有可能顆粒無收的魚把頭),中國人在飲食中表現出的聰明才智(將脹氣乏味的大豆變成易吸收多口味的豆腐,利用微生物轉化出腐乳、豆豉、黃酒和泡菜,為保鮮而采取的腌臘手段成就了更醇厚的風味),更多的是普通人平平淡淡又有滋有味的生活——載滿芋頭的歸舟上哼著小曲的老夏;冒險在濕滑礁石上采紫菜后,沏一杯濃茶就著烤紫菜的愜意老李。那些勞作的人們在收獲時歡欣的笑容,有他們在異鄉打工時所不具備的自信和從容。紀錄片用視覺語言把很多東西具象化了,比如粒粒皆辛苦,比如莼鱸之思,再比如心憂炭(藕)賤愿天寒……
英語有諺:you are what you eat(人如其食)。央視紀錄片頻道總監劉文評價,該片是對文化表達的一種突破,把文化放在中國人的食材和與食材相關的生活上。就像外國人所說的那樣,中國文化歸結到細節就是一雙筷子。
陳曉卿說:“通過美食,世界可以有滋有味地認知我們這個東方古老國度。飲食文化是中國可以通行世界的軟實力。”
吃是平易事
《舌尖上的中國》引起的巨大反響以及被提升到愛國主義高度,令陳曉卿有點不適應。因為他不過是想通過片子表達對食物的敬意和感情。
被稱為京城“美食雷達”的陳曉卿酷愛美食,那種投入程度,我們可以從他的飯友、《讀庫》主編張立憲(老六)妙趣橫生的舊文《吃貨》(見下文)中窺得一斑。紀錄片和美食都是他的最愛,能拍攝表現中國各地美食的紀錄片是他的夢想。
2011年初,正逢央視開設紀錄片頻道,他第一批就報了這個選題,主旨初看起來并不宏大、崇高。但由于他習慣性帶入的人文情懷,使千差萬別的飲食習慣和味覺審美成為上升到生存智慧層面的東方生活價值觀,不免讓觀眾生出身為中國人的驕傲和自豪,并由此對這塊土地產生更深刻的感情,可謂以小見大,從食物升華為精神。
《舌尖上的中國》的熱播,一方面說明曾經很小眾的紀錄片開始熱了,另一方面也驗證了新媒體對紀錄片巨大的推廣作用。陳曉卿在新浪微博的粉絲超過16萬,其中更有許多名人粉絲轉發和評論,加上主創團隊做客新浪微博“微訪談”和優酷,網友的“曬零食”、“曬夜宵”、“深夜發吃”等活動,使得該片人氣逐浪升高。
認真勞作的人、天然純凈的食材、滿懷愛意地烹飪、安然地享受勞動的果實、充滿生機和互助情誼的鄉村……這首遙遠而又親切的田園牧歌,讓遠離故土的人們定下心來,回到樸素的原點,平和地欣賞鄉土之味、歲月之賞。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編輯:許銀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