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見不一定為實,“知道一點”的民眾最容易上當
上世紀80年代的“水變油”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1984年年初,文化程度只有小學4年級的王洪成推出了所謂“水變油”的發明,他本人也由哈爾濱市一名普通的公共汽車司機搖身一變成為“偉大的發明家”。
水真的能變成油燃燒嗎?這看似不可能的事卻在王洪成的表演中實現了。在進行膨化柴油燃燒的表演中,王洪成授意操作人員開大柴油管道閥門,關小甚至關閉水管道閥門,任意加大柴油比例,而實驗人員對參觀人員宣布的油水比例為7:3,混合成為“膨化柴油”。點燃時只抽浮在上面的油,如此,表面看燃燒的是“膨化柴油”,實際上燃燒的卻是柴油。
一位長期工作在王洪成身邊的人寫信檢舉王洪成時提到,王洪成每天要接待上百人,為他們表演“水變油”,其中還不乏政府官員。遺憾的是,直至公安部門介入調查時,仍有不少曾到現場的參觀者對這一“發明”深信不疑。他們不相信,自己親眼所見也能有假。
這也印證了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李大光的觀點——高科技騙局慣用招數之一便是利用公眾自己的“科技錯覺”。他說,真正的高科技原理通常很簡單,解釋起來也較容易;相應的,偽高科技在向民眾解釋的時候通常會營造出一種“跟你說,你也聽不懂”的氣氛,并故意將民眾帶到科技產品現場,“讓你看到‘實物’,但就是不跟你說清楚,也說不清楚?!?/span>
1995年8月,中國科學院院士何祚庥等人在上書黨中央、國務院揭露該騙局時稱:粗略統計,王洪成在詐騙活動中已獲利數千萬元,國家和有關企業損失已近4億元。而所謂“水變油”高科技也并不高明,“新一代”柴油膨化劑不過是將制造肥皂用的原料——皂基打碎了重新包裝而成。
“一聽是自己曾經聽過的事物,就多少知道一點,這個時候最容易上當?!崩畲蠊飧嬖V記者,從“水變油”等騙局中上當的人群可以看出,絕大多數受騙者年齡在55歲以上,基本上都是老年人,這些人通常是“知道一點”的人,卻往往限于經驗,在認知片面的情況下,容易受到誤導。
在一次醫學科技的行騙解釋中,國家體育總局運動醫學研究所研究員黃光民表示,消費者一般看到廠家提供專利號、國家知識產權證書,就會認為產品有一定的保障。這是一種很常見也是很低級的誤解,黃光民說,普通公眾由于接觸專利較少,知道專利,但不了解專利,便常誤以為有了專利,就是有了受到保護的產品,殊不知,沒有實際產品的專利數不勝數。
“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心理,則是公眾容易被高科技騙局利用的另一個弱點。這一點主要表現在保健領域,中國科普研究所研究員鄭念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保健品行業常常言過其實,但很多老百姓還是愿意花錢去買‘健康’,為的就是一個心理安慰?!?/span>
他以近幾年流行的“鈦項圈”為例說,“鈦項圈”號稱能治療頸椎病,“其實根本沒那回事?!弊鳛殁來椚Φ闹放浦唬胺ㄌ佟睂ν庑Q,“鈦具有特殊的電流特性,對人體會產生有益的生理作用,戴上能緩解頸椎疼痛。”但到了2008年,鈦項圈治頸椎病便登上媒體評出的該年度“中國十大科技騙局”。榜單上這樣描述:在醫學上,治療或緩解頸椎病的方法就是牽引,如果病情嚴重就要進行手術。而“鈦金屬治療”在醫學文獻中并沒有記載佐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