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出專家、媒體造勢,回避實質性論證
當然,公眾并非主動走進高科技騙局,“任人宰割”,通常情況下,上當受騙者多是被引“入甕”。這就需要對騙子設套布局的行騙邏輯進行分析。鄭念發現,利用專家學者、媒體公關在輿論上“助威造勢”是高科技騙局中的常態。
這其中有不少細節可以拿來琢磨。鄭念告訴記者,不少公司的營銷手段是只將專家搬出來,對其言論則很少給出完整的呈現,“專家來了,拍幾張照片,拿給民眾看,就是一種‘專家認可’的暗示。”
高歌所稱的“隨友造訪”就是一個佐證。他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今年三四月,一個朋友聽了一個有關投資事宜的講座后,猶豫不決,便向“懂科技”的高歌請教,并帶他到該公司的研發中心參觀。當時,研發中心進門登記處的墻壁上還是空空如也。聽說來了一名高校教授,十分重視的公司領導陪著高歌全程參觀。
在不到半個小時的交流中,高歌發現:陪同他參觀的公司領導對“科技不太懂”,而他親眼所見的“空氣動力汽車”就是一臺“空氣壓縮機”;至于更深層次的原理和設計,他本人則“沒有看到”。高歌回憶,臨走前,他向公司領導建議,“只做空壓機難有大作為,只有做了真空能發動機才有前途”,他還對真空能發動機解釋了一番。
可高歌沒想到的是,自己的這番“建議”竟被掛在了該公司供投資者參觀考察的倉庫門口,而這篇落款為該公司的文章實則是他在2010年接受某媒體采訪時談真空能發電機的報道,“和他們的產品并沒有任何關系”。
高歌的“遭遇”不是個例,在這次事件中,原機械部領導(副部級)孫祖梅等專家參加的一次論證會也被貼上了“專家好評”的標簽。盡管這些專家最終給出的評審意見與“好評”還有一定的差距。
與專家評價相比,媒體的宣傳則更容易些。在接受記者采訪時,鄭念說起此前聽過的一個企業公關案例:某電視臺對一家公司的高科技產品進行報道,同一天,這家公司的產品宣傳片也出現在這家電視臺網站某一頻道主頁的顯著位置,“后者是用錢買來的廣告,這一點十分明確,至于它和新聞報道有什么關聯就很難說清楚了。”
事實上,正當企業也會對產品進行大力宣傳,這本無可厚非。不同的是,高科技騙局常常只推出這些專家、媒體的造勢“佐證”,至于那些權威部門對產品檢測檢驗的數據報告等“直接證據”則避而不談。鄭念說,他們通常采用的方法是,“投資者不來問,我也就不解釋”。如果解釋了,也多是從產品的前景如何好、政府一定會給予相應支持等套話出發,回避關鍵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