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新聞
廈門金門海底光纜建成
繼海上直航和空中直航之后 海峽兩岸實現直接通信
福州—淡水海纜
廈金海纜施工場面
“海峽兩岸第一條直通光纜建成慶典”儀式昨日在廈門舉行,廈門至金門直通光纜的建成,將使兩岸之間通信能力提高百倍。
廈金海底光纜由二條24芯海底光纜構成,分別從廈門觀音山至金門慈湖、廈門大嶝島至金門古寧頭,進而連通至臺灣本島,系統設計容量是目前兩岸通信能力的100倍。廈金海底光纜的建成,也意味著繼海上直航和空中直航之后,兩岸通信網絡不再繞行第三地而實現“直接通信”。
兩岸四大巨頭共同建設
廈金海底光纜工程,大陸方面由中國電信牽頭,中國移動、中國聯通參與建設,臺灣方面則由“中華電信”參與建設。兩條海纜中,一條從廈門大嶝島至金門古寧頭,長約9.7公里;一條從廈門觀音山至金門慈湖,長約11公里。線路均采取無中繼海纜系統架構,共有4個登陸點、4個登陸站,其中廈門3站、金門1站。
昨日慶典現場,兩岸通過視頻共同見證了廈金海纜的正式開通。臺灣方面“中華電信”負責人在視頻中激動地表示,廈金海纜的建成,不僅造福了兩岸民眾,也象征著海峽兩岸通信業務必須承載在多個國家和地區聯合建設的光纜上的歷史結束了。
此前,兩岸之間的電話業務主要是通過亞歐光纜、中美光纜和亞太二號光纜等實現。從1989年兩岸互辦電信業務開始,業務量逐年大幅度上升。當年對臺電話業務量為477萬分鐘,2007年上升到21億分鐘。
1995年,中國電信集團公司向臺灣電信運營商提出建設廈金直達光纜的建議。2012年2月,國家工信部就批復在廈門建設通信信道出入口,開通到臺灣的直通電路。廈門成為兩岸通信的中轉站。經兩岸電信企業的共同努力,廈金光纜終于在2012年6月20日順利完工。
廈金海底光纜開通后,臺灣打到大陸的電話,將通過海底光纜進入廈門的電信網絡,再由廈門的電信平臺轉到大陸各省市;同樣,大陸打往臺灣的電話,均匯集到廈門,再通過光纜,經過金門轉入臺灣本島。
鋒利鐵犁割開一道海溝
談及海底光纜的鋪設,工程人員表示,為了保證不被往來船只割斷,光纜必須深埋于海底。施工方從上海調來了一艘海底光纜敷設施工船,尾部帶有厚重的鐵犁,鐵犁帶著鋒利的鋼刀,貼著海底割開一道海溝,然后用高壓水槍將海溝淤泥沖開,接著將光纜放到海溝里。
工程人員告訴記者,廈金海底光纜鋪設深度是3米,而在穿越廈金航道段鋪設的深度是5米。
此外,在大嶝島和觀音山還將建兩座水線房,負責管理光纜的陸上與大陸的連接端口。此前,這里先建了兩座登陸人井,將光纜盤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