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名單中,麥當勞竟然赫然在列
有細心人發現,這份包含49家單位的名單,含金量并不是那么高。
記者看到,這些單位中,級別最高的就是幾個區級職能部門,其他的都是街道辦、社區居委會等基層辦事機構,市級以上的部門沒有一個。
更令人詫異的是,名單中竟然羅列了大量酒樓、醫院、超市、公園、集貿市場、加油站,甚至麥當勞、肯德基也赫然在列。記者粗略一算,這一類拿來充數的場所竟然有27個。其中,花都區除了一個城管局,其他3個都是超市;南沙區4個全是酒店酒樓……很明顯,這些場所,根本算不上是“機關單位”,而且它們的廁所,是原本就對市民開放的。此外,各區開放廁所最多的所謂“機關單位”,基本都是街道辦事處、社區服務中心、居委會等。
“這些單位是最基層的群眾辦事場所,本來就對市民開放,來辦事的順便上個廁所很正常;不辦事的,借個廁所也不難。大可不必大張旗鼓的吹噓成什么‘機關單位開放廁所’。”周耀說。
同時還有些市民表示,不少單位沒有按照要求懸掛“內廁對外開放”的標識,有個別單位的門衛還不清楚內廁對外開放一事,或者會要求先登記再如廁。此外,還有市民反映不少內廁開放單位只有一至兩個廁位,特別是女廁廁位偏少。
對此,中山大學公共政策專家郭巍青教授認為,政府打開“方便”之門,尚需更多誠意。公共場所、機關單位乃至私營企業的廁所,是可以而且應該向公眾開放的。這是城市社會文明的體現,也是一條常識。這條常識,最早是肯德基和麥當勞等這些洋快餐告訴我們的,哪怕你不在店內消費,其廁所也是對外開放的。“以私營面目出現的洋人店能做到這一點,何況作為服務公眾的政府機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