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黃土文明擁抱海洋文明" 港務區為秦人圓夢
進入21世紀,寰球業已進入“戰國時代”。
綜觀近年天下大事要事,無一不是在物質、能量、信息等客觀世界的諸多要素聚合離散中發生。而文化、物流、地緣等各種領域的交織分合也注定要在全球范圍內產生石破天驚的轟動。
國家“十二五”規劃《綱要》強調,要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和區域合作,利用亞太經合組織等各類國際區域和次區域合作機制,加強與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區域合作,進一步提高對外開放水平。跨國界、跨文化的物流、人流、信息流和文化流的多少強弱業已成為中華民族能否真正屹立于新世紀世界民族之林的重大標志和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主要舉措。
自2008年,西安國際港務區一路款款走來,在2011年底進行的新筑歐亞大陸橋活動之后,又于不久前的今年2月8日與青島港簽約,西安國際港務區“九大戰略合作”構想已變為現實。“驚回首,離天三尺三”,在承載著“善、美、真”的西安國際港務區看似輕盈的發展步伐中,卻凝結著幾多歷史使命的人文厚重。
大區之善——西安國際港務區
順天地之動 聚人氣而為
2008年,世界性金融危機正在全球范圍內肆虐蔓延,所到之處寒冷刺骨。危機即是危險,也是機遇。就在同年,西安國際港務區開始正式啟動。
建設、發展、運營好西安國際內陸港是陜西省委、省政府,西安市委、市政府從全球視野出發,立足陜西,西安實際,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升現代服務業發展水平,打造內陸地區開發開放戰略高地的創新舉措,同時也是中央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和《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規劃》中明確支持發展的重點區域,更是搶抓“后國際金融危機時期”的重大歷史機遇。
中國外經貿大學國際貿易與國際經濟管理和公共管理專業碩士,先后在國家商務部、國務院辦公廳和國家工商總局就職,曾深度參與中國加入GATT計劃的談判與制定而深諳雙邊、多邊經濟貿易商務談判技巧,熟稔國際貿易與國際經濟運行“游戲規則”;作為西安市副市長和國際港務區黨工委書記,韓松因著以上閱歷而對西安國際港務區的發展建設有著清晰而深刻的理解。
在韓松眼里,相對于東部沿海省份,經濟外向度低是制約陜西發展的難題之一,如何在“彎道中超車”,進一步提升開放型經濟發展水平,掀起推動開放型經濟突破發展的新高潮,成為現階段擺在陜西面前的首要問題。而陜西地處內陸腹地,曾是歐亞地區交流合作的中心和絲綢之路的起點,也是新歐亞大陸橋的重要樞紐,有基礎有條件成為中國與歐亞地區合作的“先行區”。這些就是西安國際港務區存在的時代條件和地緣意義。
西安國際港務區建設是中央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和“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規劃”中明確支持發展的重點區域。園區按照“先建內陸港,再建開發區,最后建城市新區”的發展路徑,依托西安綜合保稅區、西安鐵路集裝箱中心站和西安公路港三大支撐平臺,通過與沿海港口的密切合作,把沿海“港口服務功能”內移到西安,為不沿海、不沿江、不沿邊的陜西發展外向型經濟,構建起了一個連接東西、溝通南北、通江達海的“國際內陸港”,實現了內陸企業夢寐以求的“港口后移、就地辦單、海鐵聯運、無縫對接”的夢想,使陜西從此步入了“有港口服務功能的時代”。經過近幾年的開發建設,西安國際港務區的國際內陸港吞吐功能已建成并投入運營,情況良好,國際內陸港模式的價值和意義已經突顯,成為陜西發展外向型經濟的最大核心戰略資源和最大的比較優勢,得到國家、省、市的大力支持和東部沿海各港口的廣泛關注。
古今中外的歷史多次表明這樣一個不爭的事實:那就是順天者昌,自知者善。西安國際港務區恰恰是抓住了歷史機遇,把陜西和西安的歷史文化、地緣地理等資源再新時期新形勢下準確地進行梳理,一個“首善之區”呼之已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