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湯止沸”
還是“釜底抽薪”
論文之所以造假泛濫,一個重要原因可能出在評價機制上。不論是實踐性很強的中小學教師、執業醫師,還是高校研究人員,都要通過一紙論文來論英雄。請問二位老師,你們覺得學位論文造假的根子在哪里?
胡翼青:現在評教授動輒就要求15篇核心期刊論文,還要求在國外期刊發表文章。教育制度在評價教育成果上有問題,只看“產品”論文,而不看那些不可見的,比如言傳身教、為人師表等。于是,教育就變成商品生產,學生就成了流水線上的產品。
葛劍雄:學位論文造假這么普遍,也有社會和制度上的原因。因為在提拔、選拔干部時,有片面看重學歷的現象。復旦這一點就做得非常好,原中文系主任陳思和就是本科學歷,因為復旦在任用干部時沒有學歷方面的規定。為什么有的地方在選拔任用干部的時候非要搞一個學歷呢?這說明選拔任用標準有片面性,這就是怎么在制度上消除滋生腐敗的土壤。
胡翼青:做研究,本應該是對研究有興趣、有天賦,有強大的熱愛,成就動機很強的人才能來寫論文。有了興趣,有做研究的強大動力,才能從根本上杜絕學位論文作假。
編輯點評:面對論文造假泛濫,應該揚湯止沸,還是釜底抽薪?答案不言自明。培養學術興趣、改革評價制度、消除“唯學歷論”,兩位教授開出了藥方。但藥方雖好,還需辨證施治。如,研究生能不能不以論文優劣論短長?評職稱能不能不以論文數量論英雄?提拔干部能不能不以學歷定“門檻”?這些需要社會各部門的通力合作。衷心希望《辦法》只是一個“藥引子”,根治頑疾的“組合藥方”在后面。(記者張 爍 嘉賓:葛劍雄 復旦大學教授 胡翼青 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