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民間私募游走在法律灰色地帶
業內人士提醒,目前國內只有資產管理規模到一定數額,而且管理制度和風控措施規范的私募公司才會有資格發行信托產品,除了這些陽光私募之外的都是“灰私募”
“目前從事一級市場的股權私募良莠不齊,沒有經驗的投資者很難辨別其真偽。”私募排排網研究中心研究員彭曉武分析,當前私募業發展迅猛,但除了陽光私募外,很多民間私募游走在法律的灰色地帶,因而投資者的權益很難得到保障。盡管有一些私募確實讓投資者得到了較高的收益,但他們與客戶簽訂的協議并沒有任何法律效力,因而風險相當大,一旦出現資金鏈斷裂等問題,投資者根本無從追訴。即使私募公司承諾了高收益,但如果項目無法達到預期,投資者的損失也無法得到彌補。更何況民間還有相當多的私募公司,以虛假的項目“空手套白狼”,騙取投資者的資金。
業內人士提醒,目前國內只有資產管理規模到一定數額,而且管理制度和風控措施規范的私募公司才會有資格發行信托產品,除了這些陽光私募之外的都是“灰私募”。由于資產規模不夠或經營理念的問題,數量龐大的灰私募并沒有發行信托產品,只選擇專戶理財,其資金募集對象一般是熟人圈,投資細節沒有公開披露,外界也無法對其進行客觀中立的評價,無法得到明確的監管,因而其違約成本比陽光私募低很多。
業內人士表示,這些私募宣稱的高回報是建立在投資項目的真實性上的,而這也恰恰是普通投資者的薄弱點。而且此類股權投資大多是長達數年的長期投資,更進一步增加了投資風險。即使投資者想要對私募基金公司進行調查,也僅能查到該公司的注冊信息,而涉及核心的投資項目、資金運作等很難通過公開渠道獲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