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李鬼”為何屢打不盡?
“八兩秤”冒充正規的電子秤混淆市場,不少消費者都被“坑”過,但因為涉及金額不多,往往放棄了維權。工商、質監等部門定期或不定期對“短斤少兩”亂象進行治理,然而,“八兩秤”就像“燒不盡的野草”,檢查過后又復蘇。為何擾亂市場秩序的“李鬼”屢打不盡?
就在記者離開中華路電子秤店鋪后半個小時,南寧市工商部門和質監部門的執法人員對相關鋪面進行突擊檢查,共查處4臺“八兩秤”,但從記者了解到的情況看,違規的電子秤應該不止4臺。
為了規避執法人員的檢查,商家一般把標準秤擺放在店里,那些“暗藏玄機”的秤則放在比較隱蔽的地方,一般只賣給熟人。此外,“高科技作弊技術”使得“八兩秤”難以通過常規的檢定和現場監督進行識別和確認。當執法人員到達時,商家通過快速斷電就將“作弊證據”完全清除。因此,“八兩秤”長期得不到根本解決,成為質監部門的難題。
另據南寧市質量技術監督局計量科主任科員于維江介紹,目前,南寧市市場上使用的電子秤都來源于其他省區,本地質監部門只能對經營電子秤的商家依法進行查處,沒收非法貨物,并處以罰款。無法從生產源頭治理,又怎能杜絕非法電子秤的蔓延?
而據1986年實施的《計量法》規定,制造、銷售、使用以欺騙消費者為目的的計量器具的單位和個人,沒收其計量器具和全部違法所得,可并處2000元以下的罰款。但不少業內人士認為,已經實施了近30年的計量法處罰力度不足,難以震懾違法分子。
也有人認為,使用“八兩秤”的攤販流動性大,數量多,監管難。就算是固定攤點的電子秤,光靠質監部門每年的強制檢定,也無法排除定檢后電子秤被“偷梁換柱”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