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供圖
在北京中日友好醫院工作的李大夫,每次電話響,一看是老家的陌生號碼,心里就有點緊張——“估計又是托我找關系看病的吧。”盡管這樣的事李大夫早已習慣,但她多少還是有些壓力。老家的人來看病,能幫肯定要幫,但這意味著要“加塞掛號”、“加塞做檢查”,自己也要頻繁地去求人,有時還要去求在其他醫院工作的大學同學協調關系。她曾經提示一個并沒有急病的老鄰居按正常程序在網上預約,但發現不被理解,“會被認為在推托,無情無義。”
找熟人好看病,大多數人都有過這樣的經歷。人們普遍認為,沒有熟人,看病特別是在大醫院看病會很難,找到了熟人,更順暢、更安心。另一方面,幾乎所有的患者在看病時,會特別反感那些找了熟人、被醫護人員直接帶進診室的人,有時還會產生沖突。
看病為何要找熟人?不找熟人行不行?
■優質醫療資源短缺,醫患誠信缺失,人們熱衷托熟人看病
掛號難、等候時間長,是人們看病時熱衷找熟人的主要原因。
6月18日,記者來到北京市一家口腔醫院。早上8點半,掛號窗口上的屏幕顯示,大部分科室的號已經掛滿。記者撥打114進行預約掛號,詢問熱門科室牙體牙髓科的號,工作人員告訴記者,該科室的號源3個月內已經約完了,兩周內的專家號也約滿了。記者問了其他3家三甲醫院的號,3個月內的號也已經約滿。坐在一旁的一位阿姨這時忍不住告訴記者,她前一天來掛號沒掛上,今天凌晨5點就來了,終于掛上了。
掛不上號怎么辦?多數人不會主動放棄,而是四處出擊找熟人,甚至醫生都會這樣建議。由于“全國人民上協和”,協和醫院的專家號歷來“一號難求”。微博紅人“協和急診女超人”于鶯,就曾在微博給大家掛號支招,第一招就是找醫院內部的熟人。
在口腔醫院4樓電梯口,一位中年婦女正在打電話,對著電話那頭說“那我還是老老實實排隊等著吧”,原來她在找人希望能縮短排隊時間。到了門診大廳外,一位女子也在打電話找人,帶幼兒去看牙。
希望找更好的醫生進行診療、享受優質服務也是人們托熟人看病的原因。在北京市海淀區工作的小瑩,去年婆婆住院做心臟搭橋手術時托了熟人,找到院里據說技術最好的醫生做了手術,“這讓我們很放心”。但是,今年小瑩媽媽雙眼做白內障手術時,第一次做左眼沒找人,做右眼手術時找了人,后來第一次手術的左眼出了些問題,小瑩覺得這很可能是因為當時沒找人。
許多大醫院工作人員不管什么崗位,幾乎都幫熟人找過醫生。就連跟醫療工作沾上邊的人,也都在一天到晚幫熟人找醫生。學者姚澄幾年前在上海交通大學國際與公共事務學院任職時曾進行過調查。他發現調查對象中一半都托過人看病。托人看病的主要原因有4方面:對自己占有了超過平均社會資本的一種社會認同;醫患信任缺失,導致病人需要通過受托人才能找到可以信任的醫生,避免過度檢查和過度醫療;方便自身就醫行為,減少就醫過程的時間成本,使就醫變得便捷省時;希望受到最優質的醫療服務。
中華醫學會黨委書記饒克勤認為,托熟人找關系看病的患者,總是希望能找到經驗豐富的專家“一錘定音”,另一方面也希望通過熟人,讓醫生留給自己更多的時間、更仔細的檢查。“近年來,我國慢性疾病呈現井噴式發展。根據中國疾病控制預防中心監測,各種慢性疾病患病數已超3億。腦血管疾病、冠心病、惡性腫瘤、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已經成為城鄉居民的常見、多發病,這些疾病需要在診治條件好的醫院、具有一定專業水準的醫生才能確診。與此同時,各地醫院的門診、住院量大幅度增加。如2012年全國醫療機構門診量比2007年增加50%,達到近70億人次;住院人數增長了1倍多,接近1.7億人次。而醫院醫師數、病床數并沒有明顯增加,專家數量增加有限,優質醫療資源仍較稀缺,這也是重要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