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方
中國拍賣行業協會藝委會常務
副主任 劉幼錚:
回流文物雖有贗品但數量有限
回流文物中出現贗品,可以肯定是有的,但我認為在正規的大型拍賣公司,并不占主流。
最近我到歐洲考察,走了不少傳統的文物商店,發現比起我們國內的古玩市場,他們所出售的中國文物,贗品并不多,精品卻不少。我想這主要是因為近代具有社會性、群體性和學術性的真正文化收藏活動是于上個世紀初在英國倫敦率先發起的,當時不少英國人組織起來,對中國的文物藝術品進行研究、鑒賞,建立起具有系統性和文化品位的收藏。這些文物藝術品應該成為我國藏家乃至于政府文物機構關注的焦點,努力促進回流。盡管在去年的監測中,我們也了解到,美國、加拿大等地出現了很多網上拍賣,那上面的所謂中國文物贗品不少,但這些東西零星回流有可能,大規模地回流不太可能,因為國人的眼力越來越高,藏家們不會再將入境的火漆作為他們判斷的重要依據。
說到底,在真偽問題上,參與競拍的藏家,不應該盲目認為回流的東西就好。“回流”兩字切莫成為真偽的標簽,藏家科學鑒審的程序一步也不能少。
中國收藏家協會
玉器委員會主任 姚政:
絕大部分都是真的
應該說,絕大部分回流文物都是真東西。但問題在于,真品也有精品和普品之分,回流的文物中,絕大部分只能算普品,在國內比比皆是,很便宜就能買到,而一旦打上回流的烙印,便身價百倍了。因此,文物回流常常暗藏貓膩。
首先,回流的文物,常常是些來路不明的東西,但偏偏常被套上一個神奇的“傳說”。譬如當年爺爺參與八國聯軍、英法聯軍,從圓明園等地方拿走的,譬如,被擱在哪里當墊板多少年了,都是些讓人無法考證、歷史上沒有記載的故事,卻以此來抬高身價,將本來只值一萬元的東西賣到了百萬元、千萬元。
還有一種情況,拍賣公司以回流為幌子,卻又對拍品的來龍去脈說不清、道不明。像去年底拍出近三千萬的元代古畫,只聽說是美國回流的,但如何出去又如何回來的、海關手續怎樣,拍賣公司并沒有任何明示。而只因回流兩字,公立博物館就以天價將畫作拍下了。其實,這樣的作品,畫家在元代很不入流,沒有什么價值。
收藏家 鄭華星:
莫因贗品問題
拒絕文物回流
經常出入拍賣市場的真正藏家都會很清楚,哪家拍賣行、哪位專家、哪位藏家到底眼力如何,鑒別水平屬于什么級別。像國際大拍賣公司,我想,他們珍惜自己的聲譽甚于單純地賺錢,征集渠道又很多,把關肯定會比較嚴格,所以拍品的質量是有保證的。我們都知道,在預展過程中,如果有人對拍品提出質疑,國際大拍賣公司通常都會果斷撤拍,所以對于這些拍賣公司上拍的回流文物,我覺得基本都是可以信任的。
就我自己而言,我有收藏顧問,在選擇競買對象之前,他會幫我過濾一遍,有問題的拍品,一般我不會去接觸。當然,我相信,即使是回流文物,高仿品肯定也或多或少地存在,只不過我沒看到而已。但是,我想任何事都不能以偏概全、一葉障目,不能因為有贗品存在就否定文物回流的意義,或者對回流文物敬而遠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