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進展:熊主任傷情基本平穩
在廣醫二院傷醫事件中,ICU主任熊旭明被圍毆得滿身是血,眼、鼻、腎、脾等多器官受傷,胸骨骨折,數天后仍有脾出血。
昨日,廣醫二院副院長邢洲通報,七天觀察期后,熊主任的傷情基本平穩下來了,沒有再出血狀況。不過,被襲擊的3名醫生仍然無法抹去事件造成的陰影,直言未能恢復心情投入工作。
中國醫師協會詢問是否需要由維權救助基金提供救助及律師費用支援,廣醫二院的3名醫生都沒有提出要求。
談職業:醫生 ≠ 包治百病
說起醫生這一職業,醫師、患者總有各種“吐槽”。而最讓醫師們經受不住的,就是患者將醫療關系看作是一種消費行為,認為花了錢,就要把人治好,不能錢沒了,人也沒了。
“要包治百病,只能去找那些所謂的‘神醫’,受騙上當。”廣醫二院副院長邢洲認為,醫學出現后,就是一門嚴謹的科學,雖然一直在進步中,但不改它“與天斗”的本質。畢竟人是要生老病死的,也最終難逃一死,醫學、醫生能做的就是減少對人體的損害。
也正是因此,“救死扶傷”這一說法已不多提,反而醫師們多以特魯多醫生的墓志銘“有時治愈,常常幫助,總是安慰”來自勉。
談差錯:盼公布數據以證清白
“白衣天使”是人們對于醫護人員的美譽,近年來,國際藥企“賄賂門”、醫生涉嫌賣嬰案等關于醫生的負面報道頻見報端,令“白衣天使”蒙羞,甚至改稱“白衣狼”。
“以個別害群之馬,來質疑醫生全群體,是非常不公平的!”邢洲說,一個不爭的事實是,在高污染的今天,中國人均壽命約78歲,達到中等發達國家的水平,醫護人員的付出不可磨滅。他以廣醫二院為例,醫生們讀醫時間長,一畢業就天天只接觸患者,為了保證專業水準,跟上醫學發展,每個人天天鉆科研、啃醫書,辛苦努力并不是行外人所能理解。
廣東省人民醫院ICU主任、省醫師協會重癥醫學分會主委覃鐵和直言,醫生們最希望國家、省、市的醫療衛生主管部門,每年統計發布行業的門診量、住院量、搶救病人數量、醫療失誤量、貪腐案件等,“好和其他行業比一比,我們的差錯率是否就那么多,以證清白。”
談受傷:無一不受言語暴力
接二連三的傷醫案,無可避免的后果就是醫生們士氣低落,有人千方百計想調離急診、兒科、婦產科、ICU等容易發生沖突的地方,甚至有的醫生產生退卻之意。
“今天終于平安到家了!”這是近期在醫護微信圈、親友圏流行的日記式流行語。省婦幼保健院副院長陳運彬說“很難過”。
其實更普遍的是“軟刀子”——他在兒科醫生里做了調查,發現沒有一個人從未受到患者、家屬的謾罵、威脅等言語暴力。被打了、被圍攻了、被軟禁了,還可以報警處理,但傷人心的言語暴力,無人能處理,“這是社會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