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以來文化體制改革述評
參加第八屆中國北京國際文化創意產業博覽會的人員在文博會上用瓷碗演奏樂曲。新華社記者 張宇 攝
新華網北京11月9日電(記者周瑋 白瀛 徐硙)黨的十八大以來,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邁出扎實步伐。以改革為動力,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推動文化產業健康發展,文化大繁榮大發展呈現出新的氣象。
改革釋放利好 做大文化產業板塊
正在舉行的第八屆北京文博會上,文化與科技、文化與創意、文化創意與制造業、旅游業、農業等國民經濟多領域跨界融合的新產品、新業態成為抓人眼球的亮點。
黨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這屆文博會可以看做是一份“一年期答卷”。
2013年最新數據支持了文化產業“繼續向好發展”的預期:
——1月至9月,文化、體育和娛樂業民間固定資產投資總額2018億元,同比增長39.4%,高于全社會民間固定資產投資增速16個百分點;
——1月至9月全國電影票房收入164.25億元,同比增長34.86%;
——上半年移動游戲市場規模突破50億元,較去年下半年增長135.3%。
作為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文化產業正為轉變發展方式,為促進經濟結構調整升級,增添一抹亮色。
文化產業蓬勃發展再上層樓,源于以簡政放權為最大特點的新一輪改革: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取消舉辦全國性出版物訂貨、展銷活動審批等21項職責,下放音像復制單位、電子出版物復制單位設立審批等職責;文化部放權網絡文化企業內容自審,網游和網絡音樂先行試點……把該市場做的放給市場,社會能辦好的交給社會,在制度層面為文化產業發展釋放利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