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教師在職稱評定上處于劣勢、榮譽體系處于末端
為什么農村教師職業缺乏吸引力?“農村畢業生不愿意回農村,城市師范生不愿意下農村,還是待遇問題。”在吉林省白山市撫松縣教育局原局長陸世德看來,在硬件上,農村與城市教育的差距已經大大縮小,但在軟件上不僅沒有縮小,反而拉大了。
盡管各地農村教師的工資水平在逐步提高,但此次調研數據表明,在職稱結構上,即便位于同一縣域,與縣城教師相比,鄉鎮初中和村屯小學的農村教師也明顯處于弱勢,只能“大器晚成”,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農村教師的積極性。
在縣城初中,擁有“中教高級”職稱的教師占16.98%,平均晉升年齡39.02歲;鄉鎮教師中,有“中教高級”職稱的則只有10.77%,平均晉升年齡40.86歲。在縣城小學,教師有“小教高級”職稱的占55.94%,平均晉升年齡32.98歲;村屯教師則僅占41.57%,平均晉升年齡為37.41歲。
也就是說,鄉鎮初中教師晉升高級職稱,平均要比城市和縣城教師晚近2年,村屯小學教師要晉升高級職稱,則要比縣城小學教師晚4年半。
“在同一個縣域內,職稱的分布極不均衡,會嚴重影響教師向農村流動的積極性。”鄔志輝說,在當前的職稱評定體系中,不同層級的學校能夠得到的中高級專業技術職務的比例不同,因此,辦學水平較低的農村學校,能獲得的高級職稱的比例也相應較少。
根據山東某縣的職稱評定規則,縣級規范化小學的初中、小學高級教師職務分別控制在教師編制總數的14%、2%;一般學校的初中、小學高級教師職務則只有9%、1%。
除了在職稱評定上處于劣勢,在教師的榮譽體系中,農村教師也是“二等公民”。根據調研數據,農村教師數量雖多,得到的榮譽稱號卻最少,“縣級骨干教師”稱號給予農村教師的機會只有縣城教師的三分之一;得到“市級骨干教師”、“省級骨干教師”稱號的,縣城教師中分別有4.72%和1.6%,村屯教師則只有0.89%和0.59%。
這些在職稱評定上處于劣勢、榮譽體系處于末端的農村教師,卻要承擔比城鎮教師更重的教學任務,村小教師平均每人要教2.38門課程,縣城和鄉鎮小學教師則只教1.14和1.41門課程。
工資三千到四千元,就有80%師范生愿意去農村
面對農村教師“下不來、留不住”的困境,2013年,鄔志輝的團隊又針對國內多所211、省屬重點和省屬一般師范院校的學生進行了調查。調查顯示,師范生對待遇的期望值仍然擺在第一位,其次則是在精神上得到認可與尊重,以及在職稱評定上的需求。
“不是兩百、三百元!要大幅提高農村教師待遇才行!農村教師的待遇要讓城市教師眼紅。”陸世德說。
到底多高的工資,才能吸引師范畢業生去農村?“大多數學生都沒有漫天要價的心態,只有幾所頂尖師范院校的學生對工資的期望值比較高。”鄔志輝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根據調研數據,初期月工資達到3001~4000元時,就有79.4%的受訪大學生表示愿意去農村任教;如果工資達到4001~5000元,88.07%的大學生都愿意下到農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