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教授研究北京方言的方法除了查詢資料,更加重要的就是隨時隨地記錄■攝影/北京日報記者 滿羿《新編北京方言詞典》首次以北京方言的身份收錄了北京遠郊區縣土語———
遠郊區縣的語言不再“丟怯”——最近由商務印書館出版的《新編北京方言詞典》首次以北京方言的身份收錄了北京遠郊區縣土語。與此同時,大量農業、農村土語也相應地收錄到這本詞典中。
“向日葵過去老北京叫‘轉日蓮’,但其實它還有一種稱呼。”昨天,75歲的北京語言大學教授董樹人在家中給記者進行了一次“全方位”的北京土語普及,“這個稱呼就是‘望日蓮’”。據董教授介紹,前一種稱呼是北京城里的,而另一種稱呼則是遠郊區縣的。
現在這兩種稱呼都被董教授收錄到他編著的《新編北京方言詞典》之中,目前該詞典已經出版,即將上市。據董教授介紹,這是繼《北京土語詞典》之后20年來,北京最新出版的關于北京地區方言的詞典。而與以往不同的是,這本書首次將遠郊區縣的方言作為北京方言進行了收錄。
城里人管火柴叫“取燈”,郊區人叫“起燈”,比喻輕率、隨意地挑逗、招惹別人時,城里人說“招貓逗狗”,郊區人說“招貓遞狗”…… 據董教授說以往研究北京話的著作只收錄北京城區的土詞土語,但實際上1956年以后原屬河北省的多個縣并入了北京市,只收錄城區語言已經不符合“大北京”這樣的實際情況。此外,過去北京城里很多人貶稱鄉下人為“怯”,如“怯良鄉”、怯八邑等,而這首先也反映在對郊區語言的認識上。現在隨著北京城鄉一體化的發展,這種認識誤區和偏見也應該逐步糾正。這也對研究北京地區方言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與之相應的是,伴隨著“怯話”的錄入,大量的農村和農業用語也被錄入到這本詞典之中,彌補了先前的空白。例如“打尖兒”,指的就是掐去棉花頂端的尖兒,還有翻秧、肥田粉、衛生田等。據了解,這些詞語,研究北京話的著作不收,研究河北方言的著作也不收。“這些詞語對研究京郊生活,以及閱讀反映這方面的著作是非常有用的。”董教授說。
同時,這部詞典還收錄了大量民俗詞語,例如“秧榜”(舊社會貼在門口的訃告)、“送三”、“吊紙”等,甚至于解放前叫花子唱的“喜歌”一詞都收錄到這本詞典之中。據了解,《新編北京方言詞典》約46萬字,收單字條目860余條,多字條目9340余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