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當數量的化妝品網店進貨渠道不正規,有的網店把過期的化妝品通過刮、涂、改后再銷售。”昨天(30日),中國消費者協會、中國香料香精化妝品協會共同宣布在北京、上海、廣州等部分國內一線城市啟動“化妝品科學消費指引系列活動”,并同時向社會發布化妝品消費警示。消協提示,目前,正規渠道化妝品都有“全成分標識”和批準文號等,進口產品須有中文標識,不滿足這些條件的化妝品存在問題。
中消協副秘書長董祝禮介紹,全國消協組織匯總統計,2010年因購買假冒劣質化妝品的投訴就達到9844件,如果加上美容院發生的化妝品引發投訴,將遠遠超過1萬件。由于我國化妝品消費增長迅猛,僅北京和上海使用彩妝的人數就超過110萬人。
部分小商品市場、網店的化妝品上布滿韓文、日文或英文等,看起來似乎是名牌或“水貨”,其實這可能是一些小生產廠商迷惑消費者的手段。中消協秘書長助理王前虎表示,特別是那些在網絡上兜售的大幅度打折的化妝品。中消協調查發現,部分網店店主銷售的所謂低價打折名牌化妝品,有些就是將手里的過期產品或南方小廠生產的劣質產品通過刮、涂、改標識后,低價銷售。
兩家協會警示消費者,應從化妝品企業認可的正規渠道購買產品,不要一味追求大折扣、低價格,注意檢查化妝品是否有“全成分標識”,凡標識模糊,刮掉條形碼、批號或電子監管碼的產品,都無法了解產品保質期,無法追溯產品質量,要拒絕購買。
來源:北京日報(記者 竇紅梅) 編輯:孫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