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家”恭候您 國際驛站來度假 “北京美食”飽口福
大客車、小旗子、每個景點限時參觀……這種大組團走馬觀花式的“旅游”,可能很多人都印象深刻。當旅游已經成為人們的一種生活方式,當北京已經確定旅游作為支柱產業之一,北京的旅游,就不再僅有“白天看廟、晚上睡覺”的傳統觀光游模式,北京旅游正一步步“游”出特色。
四合院里品“京味兒”
“這東西傳到我孫子手里肯定是古董。”35歲的法國小伙亞克抱著個剛從潘家園淘回來的滿是灰土的花瓶,走進了什剎海大金絲胡同12號的“北京人家”。他已經在這里住了小一個月。
這是一套非常傳統的四合院,青磚黛瓦的平房,樹影婆娑的小院,再加上魚缸里的小金魚,很有些世外桃源的感覺。“我來北京就是學漢語的。”亞克說,他在法國學了三年中文,但學會的是“啞巴漢語”。到北京來,如果住飯店,依舊缺少跟北京人交流的機會,現在住進“北京人家”,“我每天和房東聊天,早上在什剎海邊散步,和老人們說說話,看我現在的進步多快!”亞克得意地說。
房主王大姐說,像她家這樣的四合院,從奧運會起就被外國游客青睞,預訂的客人已經排到了明年。“為了能在自己選定的日期住上四合院,還有人托熟客來走‘后門’呢。”
像這種四合院住一晚要多少錢? “一個人200元。我們并不想賺多少錢,而是想讓更多游客體驗真正的‘京味兒’。”
據市旅游委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像這樣初具規模的“北京人家”,全市范圍內已經有近百家,可以提供近500個床位。市旅游委剛剛頒布了“北京人家”的認定標準,今后像王大姐家這樣的星級四合院都將掛牌營業,可以有更多的外國、外地游客像亞克一樣體會純正的“京味兒”了。
望著長城吃西餐
客人到達的前10分鐘擺桌、前5分鐘擺刀叉,客人落座后杯子里的冰塊不能融化……
提供如此細致服務的,并不是城里的大餐廳,而是慕田峪長城腳下的一個小山村。
2006年9月,美國人薩楊在長城腳下的慕田峪村開了個西餐廳“小園餐廳”。“當初就是想自己能長期住下來,這里太美了。”薩楊說,沒想到,小園餐廳竟然拉動了周圍多個村莊建設起國際驛站。
“我們沒有改變這里的景觀,好讓來到這里的游客都能體會到我們當初來時的那份寧靜。”薩楊說,小園餐廳的房屋是村里廢棄的小學校,外表看,依然保持著紅磚黑瓦木窗欞,但內部做了加固和西式裝修。
美國游客理查德正在小園餐廳用餐,他是第四次來中國,也是第四次來“小園”,“在這里可以欣賞到長城的美景,還可以吃到非常正宗的西餐,這種享受實在是太奢侈了。”他說,東西方很完美地在“小園”融合,眼睛里是東方的長城、東方的院落,嘴里卻是像家里一樣正宗的西餐,“我還有什么可以挑剔的呢?”
小園餐廳給小山村帶來了很多外國游客,也給周圍山村帶來了新的旅游理念,以小園餐廳為主體的慕田峪國際驛站現在已經初具規模,臨近幾個山村也都借著“小園”的人氣和經驗,“復制”出了自己的“小園”。在鄰近的北溝村正在找停車位的李先生說,“沒想到不是周末這里也這么火。”他和朋友有時間就愿意來這里坐坐,除了可以感受山村的寧靜,還可以體驗到不同的“國際范兒”,“你看連街上的理發店都是雙語標識。”
懷柔區旅游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如今,在懷柔區整體包裝和規劃下,長城腳下的幾個山村已經逐步變成了國際文化村,吸引了大批國內外游客來此休閑度假。現在國際驛站的游客一年有十幾萬人次,這也帶動了村級民俗接待產業規模的擴大和慕田峪景區服務接待質量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