咋實現重點推進?中西部培育成熟城市群
重慶商報:《規劃》提出在中西部培育形成一批新的城市群。對此應該如何理解?重慶將在其間扮演什么角色?
楊開忠:無論是日本的東京、橫濱,美國的紐約,還是中國的長三角、珠三角,增長極的帶動,都是區域發展不可回避的一條路。只有首先形成區位比較集中、經濟實力比較高的城市群,才能通過大城市帶動周邊資源的集聚輻射,實現區域發展。目前中央的一塊心病,就是占國土面積近80%的中西部地區,比較成熟的城市群鳳毛麟角。
所以,我國下一步發展的重心之一,就是在中西部培育形成一批成熟的城市群。值得一提的是,在《規劃》中,成渝地區、滇中地區、黔中地區、關中―天水地區、蘭州―西寧地區等都進入了“國家層面的重點開發區域”,明確了下一步城市群的打造的分布。
重慶商報:但有學者認為,這種遍地開花的做法有悖“重點推進”的策略。你們如何看的?
劉勇:重點之中也有重點。我認為成渝地區和關中―天水地區是兩大戰略要地。重慶、四川和陜西三省市如何利用好政策優勢打造出新的增長極,對未來中西部地區的發展至關重要。
楊開忠:我注意到,重慶2009年在提出“西三角”的概念時,曾有一個統計:包括重慶經濟圈、成都經濟圈、以西安為中心的關中城市群,GDP總額1.5萬億元,占全國的6.3%,整個西部的33%。現在打造“西三角”的時機已經成熟。只要川陜渝三地聯手,充分利用好中央賦予的區域優惠政策,就完全可能打造出第四增長極。
“西三角”如何聯手?尊重各自優勢真正形成合力
重慶商報:在日趨激烈的區域競爭中,如何實現“西三角”的聯手打造?
劉勇:這個問題很重要。大家應該改變觀念,區域競爭不是非你即我的“零和博弈”。不能因為彼此經濟實力相差不大,誰也不占絕對優勢,就想通過資源的爭奪和擴張成為區域“老大”。只有充分看到和尊重彼此的優勢,重慶、四川和陜西三省市才能真正形成合力。
譬如,從產業特點來看,陜西西安科研力量與研發能力較強,航空航天領域水平高,但受產業基礎限制,科研成果轉化能力偏弱;四川成都是一個典型的消費城市,其航空產業與西安互補。重慶是制造業基地,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承接成都、西安的研發成果,迅速轉化為生產力。另外,三個省市還聚集著一大批科研院所和大中專院校,人力資源相對充足,可以形成內在的發展動力。
重慶商報:聯手的突破點在哪里?
劉勇:我認為在于兩個極點:一是兩江新區,二是西咸新區,兩江新區作為中國第三個副省級開發區,是帶動成渝經濟區發展的極核;而陜西正在打造的西咸新區,又是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的重心所在。西南西北聯手,“西三角”的成型就指日可待。
這是一個什么概念呢?假設在2015年以前,“西三角”的發展速度為年均增長13%到15%,2015年到2020年之間,隨著成熟度提高和規模加大,增長速度降到12%到13%左右,那么,到2020年“西三角”GDP將占整個西部的50%左右,占全國的12%到13%。
重慶商報:這是否意味著,和長三角、珠三角一樣,“西三角”的經濟也將步入一體化的階段?
楊開忠:是的,但一體化的速度還要取決于彼此的合作深度。我認為,重慶、四川和陜西三省市應該建立相關的高層協調機制,定時進行協調和商討,為三地的協調發展提供可靠的組織保障,同時充分發揮民間商會等各種非官方組織的作用。其中,包括運用行政手段打行政壁壘和地域界限,建立統一共議的平臺和機制;共同編制相關專項規劃;對基礎設施的建設形成一定的投入分擔機制等。
我想,通過5年的運作打造后,可建議將“西三角”寫入國家的“十三五”規劃。
來源:重慶商報 編輯:于姝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