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報記者 談書 饒方婧
家住巴南區的李嫣在沙坪壩上班,每天都坐軌道3號線在兩路口站換乘1號線。近來,她發現站內乘客就像水池的水朝同一個方向“流動”,秩序明顯好轉。不像以前經常是人流交叉迂回、相互干擾,影響通行速度。
軌道換乘站究竟發生了什么變化?昨日早高峰,本報記者到軌道兩路口、牛角沱和紅旗河溝換乘站體驗發現,軌道站內通過調整乘客通道、“渠化”客流等方式,讓乘客不再堵在通道上,換乘更加順暢、快捷。
兩路口站
現場
早高峰站內井然有序
“換乘3號線的乘客請往這邊上行”、“跑快點,車來老”……昨日早上8點,當記者搭乘1號線抵達兩路口站時,這里人頭攢動。
三分鐘后,從大學城開來的地鐵到站,車門打開,乘客下車后以百米沖刺的速度跑上扶梯。30秒不到,涌出的人潮再次將剛挪出來的站臺占滿,樓梯、扶梯開始排起長龍。
在3號線站臺,其中一個車門口隊伍排到了反方向列車的車門前,長扶梯通道也被剛從1號線下來的乘客堵得水泄不通。工作人員立即在站廳上拉起警示繩、安置鐵柵欄,封住去長扶梯的通道,迅速將乘客分流至其他通道。同時,1號線站臺,兩處上站廳的通道也被隔開,乘客在工作人員引導下分成兩部分,有條不紊地走向站廳。
9點20分左右,早高峰進入尾聲,兩路口軌道站開始恢復正常,臨時“障礙”拆掉。
乘客李嫣告訴記者,看似走的路程多了,但通行更有序,反而節省了時間。家住烈士墓的蔣先生也表示:“人還是多,但是通行速度快多了,不會被堵在站臺半天上不了車。”
變化
1號線換3號線不能再直下
“為減少早高峰換乘上行時間,更好地分流人群,兩路口站將1號線和3號線之間的單行通道,從直下改為直上。”朝天門中心站站長徐春霞告訴記者,兩路口站有三層,分別是站廳、1號線站臺和3號線站臺。調整前,1號線乘客可從站臺直接下行至3號線站臺。調整后,1號線乘客需上到站廳再下行到3號線站臺。而3號線乘客則可從單行通道直接到1號線站臺。
記者體驗1號線換乘3號線發現,通行速度較快時只需3分03秒,擁擠時花了近7分鐘。以前,通過直下單行通道,速度快的不到1分鐘。“其實總路程沒有變化,但有效地緩解了擁堵。”徐春霞說,1號線運量遠大于3號線,早高峰時1號線下來的乘客多達七八百人,最高時超1000人,要幾班輕軌才能運走。此前曾出現過3號線站臺擠滿乘客,地鐵又不斷運來乘客,站內險些“癱瘓”。
徐春霞說,11月25日,站內將這條單行通道方向倒了過來。“目前3號線發車間隔為2分50秒,1號線乘客換乘約需3~6分鐘,期間至少有1班輕軌到站載人離開,3號線站臺滯留的乘客大大減少,剛來的乘客即可盡快搭車離去。”
步行梯高峰變單向通行
在上班高峰期,站臺內步行梯只允許單方向通行,比如1號線站臺到站廳的步行梯只往上,站廳到3號線站臺的步行梯只往下。“1號線來的乘客多,盡可能拓寬他們的換乘通道,加快人群流動速度。”徐春霞說。
同時,徐春霞告訴記者,自12月6日起,輕軌進兩路口站后,停靠位置前移。“乘客就必須往前走,避免從站尾通道下來后停在通道口造成堵塞。”徐春霞說,這項新措施是為后期3號線車廂改為8節做準備。目前許多乘客都還不熟悉,她們將加大引導力度,讓乘客盡快適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