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
押寶便利店:大賣場的“救命稻草”?
市連鎖經營協會要求匿名的人士坦言,目前,傳統便利店已經沒有更多的利潤空間,若國內傳統超市只是轉型到小便利店來搶市場,對其未來發展沒有任何意義。
首先,傳統超市和國際巨頭爭食,并非易事。“如家樂福等有運營過大賣場的經歷,便利店相比大賣場易于轉手,即使經營不佳也容易調整,這是大賣場涉足便利店市場所具備的優勢。”上述人士分析,不過,與大賣場相似,目前便利店成本增加,租金和人工成本均大幅上漲,如何平衡人工成本與利益的關系也是大賣場必須考慮的問題。
“大超市涉足便利店市場,如何實現盈利也是棘手的問題。”市零售商協會人士分析,以重慶便利店市場為例,盡管目前市內便利店不足1000家,且相比沿海城市市場發展空間巨大,但重慶的一些便利店也飽受盈利之困。
此前,羅森重慶方面負責人接受商報記者采訪時就坦言,目前羅森在重慶所開出的100家便利店中,真正能實現盈利的不足20%。該負責人透露,按照測算,以100平方米的單店計算,每天至少進店客人達到800人,且每位客人的消費10元左右,便利店方能維持盈利。
實際上,大賣場做便利店還要過物流配送關。我市一超市行業分析師透露,諸如家樂福、沃爾瑪等超市巨頭的物流配送體系針對大賣場可以運行無礙,但要復制到便利店業態中則行不通,超市必須自建適用于便利店的物流中心和配送團隊。
“畢竟,相比大賣場,便利店商品多為小包裝或定量包裝,需加工商品預加工、多種溫度配送、100%配送等。”該分析師表示,但這也意味著成本的增加。
縱深
沒有消失的業態 只有消失的企業
“未來的超市行業,不再是簡單的空間之爭(大賣場擴張),而是時間之爭(更貼近消費者)。”市商委相關負責人分析,隨著人們消費習慣變化,便利店更強調“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尤其滿足了當下的“即時消費”的需求。
該負責人認為,未來,國內的零售行業將進入多種業態并存的時代,大賣場有貨品種類豐富、價格優惠等優勢;便利店也有距離近,購物方便的特點,兩者間并不存在“取代”關系。
在重大教授曾國平看來,隨著城鎮化進程加快,如今,距離消費者更近的社區市場正成為商業的藍海,距離已成為消費者選擇消費的重要因素,根據調研,離居住地步行10~15分鐘的社區商業更受青睞,因此,便利店自然受寵。
“嘗試觸網,在所處領域不斷細分,進行多元化發展,也是傳統零售業未來的發展趨勢。”曾國平分析說。
“未來,零售行業沒有消失的業態,而只有無法滿足不同消費需求的企業。”市零售商協會秘書長李運楊認為,過去可以看到,超市大賣場講求的是“渠道為王”,即看重的是誰開的大賣場多,誰的擴張速度更快,漸漸忽略了消費者日益變化的需求。李運楊分析,如今,零售業已變為“消費為王”,超市大賣場紛紛“加碼”社區超市和便利店這類社區商業,其實也是其回歸商業的本質,即充分了解目標客戶群需求,并根據需求提供相匹配且價廉質優的商品。記者劉渝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