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續建筑有望變身“功臣”
在城市中享受建筑魅力的市民或許應 “自責”一下,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的數字令人吃驚——全球1/3的二氧化碳排放來自建筑行業,但可持續建筑,有望使建筑從碳排放的“罪魁禍首”變為減排功臣。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可持續消費與生產司司長阿拉伯·霍巴拉昨天剛剛參觀了南京的一座公寓,他非常感嘆:“公寓外是30多攝氏度的高溫天,公寓里面根本沒開空調,卻比開了空調還涼快!”
霍巴拉說的這種可持續建筑,在國內房地產巨頭萬科公司的董事長王石看來,并不陌生。萬科有個萬科建筑研究中心,中心建了一座塔,這座塔按白蟻造窩原理建造,白天隔熱,晚間散熱,并且用微風、垃圾發電和天然采水,因而做到不用市網一度電,不用市政一滴水。王石說:“這種技術其實已經相當成熟,可以在城市的社區運用。”
更多可持續建筑領域的成熟技術就在眼前。在上海世博園內,葡萄牙館極具特色的軟木外墻、英國倫敦的零碳館、瑞典馬爾默的綠色屋頂、加拿大溫哥華的環保木屋、日本大阪的櫻花隧道,德國佛萊堡的向陽屋等。然而,這些似乎觸手可及的綠色建筑,在國內外的普及卻仍然較低。王石坦言,國內房地產開發項目推行可持續建筑標準的不足5%。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可持續消費與生產司司長阿拉伯·霍巴拉介紹,許多建筑商感受不到節能的好處,有些地方政府也認為,尤其廉租房一類的政府所建房屋若要提供節能設施便是奢侈,這是認識上的誤區。霍巴拉建議,要采取行動就必須要有政府的參與,要有很好的政策框架和法律支撐,還要有金融支持。“事實上,政府應該挑大梁,因為許多建筑其實是由政府所擁有的,這些政府建筑應該率先被建造為可持續建筑,起到示范作用。”
低碳指標應是一個動態過程
國家環境保護部環境規劃院副院長王金南用5個方面通俗定義了城市環境宜居性——喝上干凈的水,呼吸上新鮮空氣,睡個安穩的覺,吃上放心的莊稼,在一個良好綠色的環境中生活。
然而隨著城市發展,環境卻朝逆方向前進。據美國環保協會首席經濟學家、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外方委員杜丹德介紹,1980年人們的汽車出行距離是7.3億公里,2005年就已達到92億公里,僅汽車及其使用就帶來一系列污染源。
不僅僅是環境威脅。中國機動車千人擁有量僅50輛,美國人是780輛,歐洲是550輛,但我國石油進口已超過50%——去年進口2億噸,國內生產只有1.7億噸,10年以后怎么辦?即使依賴進口,全世界的石油探明儲量也是只夠42年時間。而中國的煤炭儲量相對豐富,但以如今的用量,只夠開采38年時間。
“所以當今中國,低碳城市轉型和低碳城市建設,不僅僅是為了應對氣候變化,也是為了能源安全,更是為了可持續發展。”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所長潘家華強調,綠色轉型不是“能不能”的問題,而是“如何能”的問題。
如何能?就是正視現狀,不苛求“零碳”,而是不斷逼近“低碳”。潘家華認為,絕對的零碳,目前來說是不現實的,也是沒有必要的。當前可再生能源成本高、數量有限且不穩定,難以保障城市化和工業化進程,“如果中國能在2020年實現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40%到45%的目標,就是不斷逼近低碳。”他認為,應從源頭做起,減少化石能源的消費,增加零碳能源比例,從技術手段提高效率,從消費層面實行低碳生活方式,“低碳指標應該是一個動態的,不斷逼近的過程。”
大阪市副市長北山啟三則帶來了大阪的實踐:“為建設可持續發展的社會,就要減少25%的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這需要普通市民和相關的企業共同努力。”大阪市要將環保行動與獎勵政策連接起來,引進太陽能發電,由政府和自治體補貼部分設置費用,居民便可減少20%左右的成本,通過在小學和政府屋頂安裝這樣的設施,總發電量將達到約2000千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