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副秘書長阿希姆施泰納先生指出當我們談論環境可持續時,并不只意味著我們要解決歷史造成的問題,也許更重要的是我們要思考如何保證人類未來的發展。城市是能源的主要消費地,也是污染的主要制造者。同時,城市作為人類科技創新的前沿地,是有巨大的潛力把綠色經濟得夢想轉變為現實的。和俞書記一樣,施泰納先生也指出發展不一定要以犧牲環境為代價,而保護環境也決不能被闡釋為停止發展甚至倒退。他還舉出建筑家們正在研究白蟻控制其環境溫度的建筑技巧這一有趣的例子,說明大自然不僅是一個色彩斑斕,還是一個充滿智慧的課堂,人類應當向大自然學習,以掌握更好的生存技巧。施泰納先生尤其贊揚了上海發達的地下城市交通,為上海在短短15年間建起長達400多公里的地鐵路線而感嘆不已,并把上海的這一發展稱為“一種標志著綠色經濟已日漸發展起來的模式轉變。”不難看出,施泰納先生對于大力發展低排放公共交通系統的擁護,因為綠色交通必將是低碳城市的一個核心。
國家能源局局長、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張國寶先生動容得指出,中國的城市看不見星星。他談道,為了抹去蒙在城市上空的灰霾,中國必須大力發展低碳能源、倡導低碳的消費方式與生活方式、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促進城市低碳發展。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主席、印度能源和資源研究所所長拉金德拉帕喬里先生發言,指出氣候變化使得人口高度密集的城市,例如像上海這樣的沿海城市,處于脆弱的邊緣。同時,他認為城市文化所蘊涵的理性和創新精神是險峻大勢中人類可以寄以希望的一把火炬。他呼吁全世界面對環境問題要有刻不容緩的緊張感,切不可為了GDP的暫時增長而延誤環境措施的執行。他指出,如果我們現在就行動,世界生產力的GDP增長可能只是會稍稍延后幾個月。無論是能源安全、食品安全還是就業與社會安全,我們都需要從現在做起,而不是等待未來的時機。中國氣象局黨組書記鄭國光也就科學應對氣候變化,促進城市和諧發展的主題發言,強調了保護全球氣候,走人類與自然和諧的發展道路已經成為世界的廣泛共識。他尤其指出轉變城市建市的理念和發展以及法制的建設和健全對于構建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幫助城市應對氣候風險和防范自然災害的重要性。
在接下來的會議上,我參加了兩個平行分論壇,聽取了海內外政府官員和專家學者對于可持續生活模式的各種闡釋和倡議。在題為“公眾參與綠色城市建設”的論壇上,中國環境保護部環境發展中心中人唐丁丁介紹了中國的綠色新政如何通過開展環境標志和低碳產品認證引領可持續消費模式;德國政治家、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前執行主任克勞斯特普舍爾指出了人們對于環境政策認識的一種普遍誤區,指出多數人認為環境政策的施行將造成社會額外經濟負擔的想法是不正確的,因為環境政策的實質是一種責任分配制,它規定哪些社會部門須承擔和環境相關的經濟責任,并須在何時以何種方式履行其責任;塞舌爾大學校長、曾經作為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首席作者榮獲2007年諾貝爾和平獎的全球杰出青年領袖羅爾夫佩耶呼吁道,應對氣候變化不僅要求我們解決氣候的問題,找到一條可持續的經濟發展出路才是根本,因為人類的活動確實影響了氣候變化;阿拉伯聯盟環境部長委員會技術秘書處專家、埃及亞歷山大大學環境健康學教授艾哈邁德哈姆扎談論道,雖然阿拉伯地區富含原油、天然氣等自然資源,區域內的經濟發展不均衡也是現實。阿拉伯的城市有著20-30%的貧民人口,埃及的開羅也名列世界污染最嚴重的城市排行榜。他講述埃及在發展低碳城市,應對氣候變化等領域所作出的努力,并談道他們的社會已認識到需要引導埃及年輕一代的消費方式,以打造綠色、低碳、對環境友好的休閑與生活方式;靠生產指甲油包裝材料起家的印度孟買鄉村太陽能基金會創始人和首席執行官賈斯吉特辛格恰達向人們展現了一位兼具社會和環境責任感的企業家的形象,他所領導的基金會致力于為發展中國家的家庭,尤其是為農村的家庭提供相對廉價而環保的LED(一種可將電能轉化為光能的半導體);上海市環境保護局副局長方芳則講述了上海以世博為契機,大力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城市的故事;現任臺北縣縣長周錫瑋神采奕奕得介紹了臺北縣如何通過人造濕地、垃圾費隨袋征收、動員百萬居民稱為環保志愿者等一系列有效措施在曾經污染重重的臺北創造了三十年來水質最好的“淡江奇跡”和其它美麗的綠色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