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另一場以“可持續生產和生活模式”為主題的平行分論壇上,我聆聽了國家環境保護部環境規劃院副院長王金南對中國各大城市環境宜居性的分析,了解到在我國南部和北部城市之間所存在的城市宜居性區域性差異;我支持杜丹德先生倡導通過購買低碳交通卡、多使用公共交通等方式力行“綠色出行”的理念,他是美國環保協會首席經濟學家以及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的外方委員;我贊同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所長潘家華的觀點,他指出對中國而言,“低碳轉型不是一個轉與不轉的問題,而是如何加速的問題,”以及以中國的發展需求而言,中國應走相對低碳而不是絕對低碳道路;令我感到環境問題復雜性的是古巴哈瓦那是借經濟研究中心副主任拉蒙皮克斯馬德魯加先生對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區城市氣候變化面臨主要挑戰的分析,他指出我們必須考慮超越氣候變化之外的非環境因素考慮,例如貧困、收入不平等、社會基礎服務的私有化、性別不平等都是影響環境問題的非環境因素;令我感到鼓舞的是日本大阪市的副市長北山啓三先生帶來又一個曾經深受工業發展污染之害的大都市如何通過振興太陽能發電及水凈化等綠色產業,把明媚還給城市的故事;令我耳目一新的是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副主任呂學都介紹的正在吐魯番新城實踐的低碳規劃,這是我國第一個按照低碳目設計的城區,結合吐魯番太陽能、地熱和自然光資源豐富的特點。
在閉幕大會上,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前執行主任克勞斯特普舍爾發表演講,呼吁城市向一個緊密而融合的環境發展,要讓公民能夠參與到城市規劃中來,而且“要越緊密越好”。他還提到要讓女性和女性的視角參與進來,以改變城市規劃政策和實踐中男性視角過強的現狀。他再次強調,發展低碳經濟不是意識形態的花哨,而是社會有一個穩健的經濟發展的前提。他談道,聯合國前秘書長科菲安南就曾經指出,基于毀滅大自然的發展根本不是發展。所以,低碳經濟不是奢侈品,而是和平與發展的根本前提。上海市常務副市長楊雄也作出發言,指出通過此次論壇,大會參與者對于未來城市發展理念達到一系列共識。一是城市應該也必須通過自身的行動和合作承擔應對環境問題的責任;二是各城市應積極探索符合自身特點的可持續發展道路;三是城市在承擔環境責任和應對變化中,技術進步是關鍵,重點要走出經濟效率高、資源消耗低、環境風險小的道路;四是城市環境保護需要各方積極參與,政府、企業、公眾,要建立良好的合作互動關系。他指出中國政府已明確提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理念。上海高度重視環保,特別以籌備和舉辦世博連續推進環保計劃。最后,楊雄副市長呼吁道,我們只有一個地球,保護地球家園是每個人必須承擔的責任。
人類之所以存在,演變至今,是地球這顆大千宇宙中一個小小的星球所具備的各種資源環境條件所賜予,所以,善待環境,就是善待我們生命的源泉,善待我們自己。科技的進步或許曾經使人類沾沾自喜,以為我們是萬物之長,征服了自然,駕馭了自然。然而,但凡有靈有生息的東西,定不會逆來順受,更何況是千面萬象、無所不包的自然。城市的發展是人類改造自然,創造適應人類生存環境的智慧結晶。但是,當城市發展影響到自然環境,使得城市不再是宜居的城市,地球不再是宜居的地球,人類就應該反省自己的行為了。城市要擔當環境治理的重任,這是城市再次發揮它的理性智慧和革新動力的時刻了。希望二十年后、二百年后的南京紫金山在,青蔥依舊。希望二十年后、二百年后的南京和世界上所有的城市真正實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美景。
來源: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作者 張璐) 編輯:馬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