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游客爭睹全息投影《清明上河圖》(資料照片)

河南館(資料圖)

大宋文化博物館正在籌建中
記者吳戰朝文圖
核心提示
上海世博會臨近閉幕,各地對各國國家館的“爭搶”也趨于白熱化。據報道稱,重慶將斥資10億元“請”回挪威館;盧森堡館將落戶武漢;江蘇無錫引進瑞典館、江陰引進比利時館的洽談也正在進行之中……
眼看建造精美的各大展館將被“瓜分”殆盡,一些河南網友不樂意了:河南為上海世博會貢獻了《清明上河圖》、城摞城奇觀,為中國在國際上爭足了面子,現在怎么遲遲不見動靜了?甚至還有網友建言把世博會上展出的《清明上河圖》相關作品搬回河南。這些建議有沒有可行性?“后世博時代”,河南將如何自處?連日來,記者進行了采訪。
一種現象:
各大世博展館
被“哄搶”
其實,上海世博園開園不久,各地就不斷有聲音傳出:除了永久保留的“一軸四館”,能否有更多展館予以保留?隨后,重慶、湖北、江蘇等地的相繼曝出。值得一提的是,很多省份顯然都是有備而來。比如,為迎接盧森堡館的落戶,武漢市將配套籌建“中盧友誼園”,這一決策也得到了武漢市民的廣泛支持。因為武漢與盧森堡的友誼源遠流長。早在1890年,清廷在武漢籌建漢陽鐵廠,盧森堡是當時鋼鐵強國,曾派出20人的技術隊伍參與建設,漢陽鐵廠的總工程師是盧森堡人歐仁·呂貝爾。1994年武漢紀念漢陽鐵廠投產100周年,盧森堡派人赴武漢,舉辦“武漢―盧森堡卓有成效之百年合作紀念展”。
對于這種爭搶,網上雖然也有不同聲音傳出,但總體上還是贊成者居多。網友普遍認為,各地爭搶世博展館背后,爭搶的其實是旅游資源,傳承的是世博精神,有助于國人樹立環保、創新理念,對于培養、教育下一代意義深遠。
一種聲音:
《清明上河圖》相關作品
能否“回家”?
在這波展館爭奪大潮中,一開始,河南網友還表示“很淡定”,“相信最終河南將大有收獲”。不過,眼看世博會就要結束了,河南方面依然遲遲不見動靜,河南網友終于坐不住了。“看過中國館的人都知道,如果沒有那幅電子動態版的《清明上河圖》,中國館將明顯降低一個檔次;如果沒有地底的城摞城,中國的厚重文化內涵也要打很大折扣。同時,河南館的鎮館之寶也是一幅根雕版的《清明上河圖》作品;還有大量民間藝人用扎麥秸、刺繡等多種方式制作的《清明上河圖》相關作品。河南為世博會提供了如此多的瑰寶,為什么我們不能享有一些‘優惠’呢?中國館要永久保留,里邊的《清明上河圖》和‘城摞城’景觀是不用想了,但是,河南館的《清明上河圖》根雕能否搬回河南,甚至就安放在清明上河園里邊呢?這是多么好的一個賣點,對河南旅游的促進作用不言而喻!”網友“拂曉之際”的話,得到了很多人的贊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