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即將消逝的村莊
萬格坑自然村地處半山腰,四面被群山環抱,往南翻兩座山就是同安的地盤。拂曉后的小山村又有一番別樣的美麗,頗像畫家筆下的水彩畫。整個村莊籠罩在一片迷霧之中,峽谷里也不時騰起一陣水霧,向上空飄蕩。經過一夜雨水的沖刷,樹林看起來更加碧綠。
聽老人說,有著400年歷史的萬格坑也曾輝煌過,最多時人口曾經近400人。可是因為交通太過偏僻,村民們陸陸續續搬走了,另一家是30年前搬走的。當時老人一家也搬到了桂林村,為了響應政府的號召,他和老伴又搬回山上當護林員。9年前,與他相濡以沫的老伴去世。
現在整個村莊里只剩下了三幢老厝,其余的房子倒塌得連墻基也看不見了。老人將其中的一座當成了牛舍。在一座老厝的墻壁上,留有一行“翻身不忘共產黨,幸福不忘毛主席”的字。在歲月的洗禮下,這個曾經有過數百人口的古老村莊,不可阻擋地走向了荒廢。
一幅自給自足的田園生活畫卷
平時,老人的生活是充實的。他養了100多箱的蜜蜂,還養了牛、羊、雞等一大群家禽家畜,又在房前屋后開墾了不少菜地,種上葫蘆瓜、苦瓜、南瓜、絲瓜、茄子等蔬菜,這讓他一年四季的餐桌上都不缺菜肴。他的果園內也是郁郁蔥蔥,種了不少香蕉、芒果、龍眼、芭樂,就連茶葉他也自己種。閑暇之余,老人還就地取材,自己動手建造小竹樓。他一共建了兩座用竹子做成的廁所,還有兩座小竹樓,所用的桌椅也全是竹子做成的,美觀又耐用。就連乘涼用的扇子、蒸籠等生活用具,他也是用竹篾編織而成。
生活中,他吃的東西不缺,大米、肉類、油鹽醬醋都是兒女們送來的,小兒子每隔幾天就會過來一次,不僅帶來所需的生活用品,還幫忙采蜂蜜、種果樹等。為了讓老人生病或有急事時便于聯系,兒子又給他買了一部手機,以備急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