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鼓浪嶼:20年前控制人口政策打破“生態平衡”
開欄語
今天開始,本報將推出“反思鼓浪嶼”系列報道。反思此前之種種亂象背后的癥結,以向讀者尋求對策。
擁有萬國建筑風情的鼓浪嶼,一直以海的胸懷,吸納世界。百多年來,各地的人文精華在這里交融,塑造了鼓浪嶼的獨特人文。
令人遺憾的是,這20多年來,鼓浪嶼出乎意料地經歷兩波集中的搬遷潮。搬遷潮的結果是鼓浪嶼人文社區的衰落和人文精神的枯萎。
時至今日,有許多老鼓浪嶼人、專家學者,開始反思這兩波搬遷潮背后的一項政策。有專家直言,當年的一道“人口減法”政策,直接或間接地,把鼓浪嶼整個社區的生態破壞了,它打破了小島的平衡。
我的無奈 其實不想走 其實我想留
沙灘的腳印,清晨的薄霧,濕漉漉的青石板,寫滿故事的老別墅,樓上飄下的琴聲……這一切,是沈芳記憶中的鼓浪嶼。
30歲的她,曾以為,自己會在島上住一輩子。因為她太愛這個小島。
在鼓浪嶼出生,在日光幼兒園和人民小學走過童年時光。沈芳覺得,家的定義不是那棟三層樓的房子,而是整個鼓浪嶼。那個小島都是她的家,她的樂園。
上世紀90年代中期,原來在鼓浪嶼工作的父母,因為單位搬遷開始到島內上班,沈芳也轉移到島內讀中學。一家三口,每天花兩個多小時,往返于鼓浪嶼和廈門島。
盡管如此,沈芳和父母也沒考慮過搬家。
在上海念完大學,沈芳回到廈門。她曾突發奇想,在鼓浪嶼找工作。這幾乎不可能,島上已經沒有什么單位了。沈芳又開始了每天的往返。只是,重回到鼓浪嶼的她,越來越感覺到生活的不方便。許多生活用品,鼓浪嶼買不到。母親很早就開始,每天下班,買上需要的東西再回鼓浪嶼。拎著大包小包,擠公交、擠輪渡。
父母的年紀逐漸大了,母親的腰痛日漸嚴重,島上的醫療水平卻越來越弱……6年前,他們最終決定把家遷出鼓浪嶼,在廈門島內買房。
沈芳清晰記得,搬家那天,叫了好幾輛板車。母親的神色有些憂傷,完全沒有搬新家的快樂。沈芳也是,沒有多說話。
鼓浪嶼的老房子還留著,租給了外地來做生意的人。母親特意騰了兩間,不租的,打掃干凈,準備偶爾周末再回來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