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鼓浪嶼:20年前控制人口政策打破“生態平衡”
惡性循環
兩波搬遷潮 一連串負效應
搬出鼓浪嶼的,不止沈芳一家。小時玩伴、左鄰右舍,大都搬出去了,而且比她早。
在老人記憶里,這20多年,鼓浪嶼經歷了兩波比較集中的搬遷潮。
第一波搬遷潮,在上世紀90年代初。1993年初,廈門出臺《廈門市城市人口管理暫行規定》,按“只準出、不準進”原則嚴控鼓浪嶼人口。這便是后來經常被提起的“人口減法”政策。
搬離鼓浪嶼島的,先是島上的返城知青,然后是房改后房子分在廈門的一撥“公家人”;拆遷工廠時隨之走了一大批人;此后,鼓浪嶼的政府撤銷,變成了一個管委會,人大、政協這一整套班子全沒了,又走了一幫人。
居民不斷外遷,引發一連串不可逆的負面效應——學校縮減、醫療機構搬遷、生活設施沒落。島上的生活,變得愈加不方便。居民用了個詞——“生活難”,島上已經沒有一間像樣點的百貨店,一些便民服務業相繼關閉。“鼓浪嶼上的醫療配套,只能看些感冒、發燒之類的常見病。”老居民董啟農說,鼓浪嶼的孕婦想要生小孩,只能“乘風破浪”坐船到島內醫院。有兩個小孩因為來不及,一個生在了鼓浪嶼碼頭,一個生在了快艇上。
學校沒了,醫院沒了,生活難引發第二波搬遷潮。留守的居民,繼續外遷。“人口縮減—單位搬離、學校縮減、醫療機構搬遷—口縮減”,如此惡性循環。即便是五代扎根鼓浪嶼的申遺顧問、廈門文史專家何丙仲,也在2009年春節前,“揮淚告別”住了半個多世紀的鼓浪嶼,搬到廈門島內居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