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出臺禁煙新規 控煙獲“十年來最大政策支持”
群眾監督是最好的禁煙藥,根除陋習須發揮“釘釘子”精神
根治公共場所吸煙的社會痼疾需要破除阻力,而領導干部改進作風貴在落實和長效。不少黨員群眾對領導干部能否堅持帶頭禁煙,作風建設能否取得實效,仍心有疑慮。
安徽省一名大學生村官表示:“如果領導在公共場合吸煙了,我們看到以后該怎么辦?直接把煙掐了嗎?誰來監管是要考慮的一個問題。”合肥市政府公務員小楊也認為,領導干部帶頭控煙是好事,但光有禁令沒有明確監督主體和懲罰措施,恐怕難以剎住不正之風。
“嚴厲監管比一摞綱領更有說服力,看得見的成果也比信誓旦旦的承諾更有效。”文軍建議,“禁煙令”出臺后,須有一套具體可行的制度細則來落實嚴格的懲罰措施,讓打馬虎眼的官員能真正感到“難受”。此外,公眾和輿論監督的渠道也要力保暢通有效,各項制度、典型案例應定期公之于眾,讓群眾看到成果,敢監督、常監督。
“群眾監督其實就是最好的禁煙藥。”一名基層工商所公務員告訴記者,調至服務大廳工作以后,每天見的老百姓多了,不少人當面指出吸煙行為有損公職人員形象。“領導主動戒煙,逐漸一個部門都沒人吸煙了,前來辦事的群眾也就沒了遞煙或吸二手煙的擔憂。”
公款買煙往往以會議費、餐飲費、辦公用品費的名義支出,成為監管、審計的難點。湖北省統計局副局長葉青認為,應該從煙草公司、煙草銷售門店來查,“查他們的發票,看銷往哪里,就知道是不是公款買煙”。
上海市政治學會副會長、復旦大學教授浦興祖表示,加強作風建設,沒有捷徑可走。必須發揮“釘釘子”的精神,一個問題一個問題解決,發現一起,就曝光一起、查處一起。“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場攻堅戰,只有抓細節、抓小節、抓年節,才能從根本上革除作風之弊。”
(綜合新華社記者仇逸、吳振東、周暢、徐海濤、徐海波、張志龍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