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擬辟10條城市風道 引海上季風入城降溫吹霾
新名詞
環城綠帶生態控制線
“環城綠帶”是指沿三環和閩江、烏龍江的綠帶,由山體、水域、綠地和部分建設用地組成,是生態福州總體格局重要的組成部分。這條控制線上將嚴格控制開發,發揮生態保育、景觀風貌、城市安全、慢行服務和生物保護等功能。
城市風道
城市中高層建筑增多,污染物無處排放。城市風道是將郊外的風引進主城區,吹走空氣的霧霾等污染物的通道,大多依托河道、街道等開闊空間設置。在城市風道內要嚴格控制建筑物密度和高度。
他山之石
武漢
2009年武漢出臺規劃,明確利用東湖、湯遜湖等6片生態楔形綠地,形成6條風道,引入城外涼風,為主城區降溫。然而,由于部分風道正在被商業房地產項目蠶食,一些風口被圍進高樓大廈的“鐵桶陣”內。對此,武漢市人大正在與規劃部門協商,將6條城市風道規劃得更加細致,畫出紅線,加強保護。若最終順利通過審議,武漢有望成為全國首個將城市風道寫進法規予以保護的城市。
杭州
去年底,杭州打算從地理環境、城市規劃等方面來合理規劃建設杭州的通風廊道。據規劃局專家介紹,城市通風廊道是利用風的流體特性,將郊外新鮮潔凈的空氣導入城市,市區內的原空氣與新鮮空氣經濕熱混合之后,在風壓的作用下導出市區。這種“通風廊道”不僅能幫助城市“呼吸”,還能緩解城市熱島效應,給悶熱的火爐城市降降溫。
南京
通過利用山體河谷等自然條件,規劃預留6條生態通風走廊。這些生態通風走廊的寬度有的三四公里,有的一兩公里,長度基本都有數十公里,分別利用山體林地、河谷水道、濕地、綠地等自然條件,通過建設限高等手段,形成開敞空間和城市的大“出氣孔”。目前,大部分生態通風走廊已基本形成,并正在發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