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屏山考古挖掘結束 百余文物正月初一亮相
海峽都市報1月27日訊備受關注的福州地鐵屏山站考古,在歷時5個多月緊張發掘后結束。這是多年來西漢閩越國國都冶城遺址發掘面積最大、投入人力物力最多的一次考古。發掘成果中尤以漢唐兩期的大型建筑遺跡為代表,并涵蓋從漢到民國各個歷史時期的遺跡和遺物,全面反映了福州城2200多年的城市變遷。
福州市考古人員表示,對于冶城在福州的說法,學界一直有懷疑之聲,屏山考古成果,讓此說法就此定論。100多件精選考古文物將于正月初一亮相福州市博物館,進行為期一個月的預展。
福州市文物部門工作人員介紹說,福州仍計劃將出土文物放回地鐵站進行展示,形成具有濃郁閩都歷史文化特色的“時空隧道”,供游人參觀。工作人員還對重要遺跡進行三維數字掃描及正投影拍攝,未來如有地點進行展示,西漢冶城遺址可立即“復原”。
福州市考古隊員蔡喜鵬說,屏山地鐵站野外工作已經結束,文物都還在研究整理當中,“但瓦當中不少字樣模糊,我們歡迎古文字、歷史學愛好者通過觀展,一同解讀。”
考古成果:“常樂萬歲”瓦當、大板瓦 結論:閩越王城就在福州
立國92年的閩越國于公元前110年滅亡,是西漢最后亡國的異姓諸侯國。其都城冶城所在地究竟在哪里,從宋代開始就引來諸多史學家爭議。1991年起,鼓屏路一帶相繼出土了眾多文物,閩越王都在福州的說法開始逐步出現,但仍缺乏文物的支持。
福州市考古隊隊員蔡喜鵬介紹說,此次考古發掘,在文物上最重要的發現是四五種類型的漢代萬歲瓦當和其他類型的漢代瓦當。特別是完整的“常樂萬歲”瓦當,這在當時屬皇室專用,顯示出建筑的高等級高規格。
除了珍貴瓦當外,也出土了許多代表漢代王城規制的大板瓦、筒瓦等遺物;在遺跡上還發現南北長達130米的漢代高臺建筑——夯土臺基,充分印證了閩越國經濟政治文化所能達到的高度。“再結合歷史記載,可以說這里就是閩越王城遺址了。”蔡喜鵬表示。
在本次發掘中,也發現了一段西晉時期的建筑遺跡。對照史書記載,西晉子城就在冶城附近,距離400米左右,也就是今天地鐵屏山站一帶。本次考古發現的東西向唐代大溝,寬8.5米,殘深3.8米,由于較寬、較深,被認為很可能是護城,即子城北界。這樣來看,屏山地鐵站可以說是橫跨距今2000多年的西漢冶城和西晉子城,全國絕無僅有。
考古成果:油燈、瓷枕、兔毫盞 結論:福州古人生活很精致
蔡喜鵬介紹,考古處是歷代城市核心區,一直是福州城的政治經濟中心。“我們發現一條100多米長的唐時‘官道’,鋪的全是官字磚,與八一七路是平行的。”蔡喜鵬說,出土的許多生活器物,可以感知古時福州人的生活情趣。
由于宋人特別追求生活的精致,此次出土的生活器物以宋時期最多。此次宋時期的“省油燈”、瓷枕、兔毫盞就特別有味道。
省油燈:由上碟下碗組成,碟用于盛燈油,中有一燈柱可插燈芯;下碗與上碟間形成夾層,在碗口沿上留有一處小孔用于注水,以降低油溫,達到省油的目的。
瓷枕:在宋代為平民寢具和診脈之用,發展得極為繁榮,雕技高超,品式多樣,此次也出土了一件。
建窯兔毫盞:因盞中花紋狀如兔毫而得名,是斗茶器皿中的上品,中盛茶水,兔毫斑在茶水中交相輝映,因此而成為皇家御用之物。
三口井:這是福州發現的最早水井。井底下是碎陶片壘砌的陶井圈,上面再用瓦片層層疊砌,完全是廢物利用,特別環保。
□相關新聞:
屏山考古海都持續關注
2012年12月13日,本報全城獨家報道了“地鐵屏山站工地 挖出西漢宮殿遺址”的消息。消息一經刊發,引發各方關注。
2013年11月4日,本報刊發了地鐵屏山站考古發掘階段性成果,出土千件文物的消息。11月5日本報又獨家披露“屏山地鐵站搶救文物26天倒計時 11月30日為止”的消息。
(記者 練仁福 李熙慧 實習生 柯競/文 孔瑜/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