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屏山考古挖掘結束 百余文物正月初一亮相
相關報道
市博物館預展:屏山地鐵站考古成果展亮點搶先看
改造提升后的市博物館將于正月初一對外預展,頗受關注的屏山地鐵站考古成果屆時將與廣大市民和游客見面。26日,該展覽布展工作完畢,記者第一時間前往實地探展,并采訪了屏山地鐵站考古工作主要成員、福州市考古隊隊員蔡喜鵬。
“萬歲”瓦當亮相
屏山地鐵站考古成果展首次將屏山地鐵考古發掘的成果展現給社會大眾,展陳以閩越國都(冶城)遺存為重點,內容涵蓋從西漢直至明清各個時代的遺跡及遺物,幫助人們了解福州的歷史變遷。蔡喜鵬介紹說,此次考古發現了漢唐大型建筑遺跡,出土了大量文物,其中可復原的文物達千件,并有大量殘破標本。本次展出的百余件展品是從本次地鐵考古出土的數以萬計遺物中精心挑選出來的,“可謂精品中的精品”。
26日,在展廳內記者看到一塊瓦當,上書“常樂萬歲”(圖一)。蔡喜鵬告訴記者:“萬歲瓦當是皇帝才能用的瓦當,為屏山一帶曾經是閩越王皇宮所在地提供了有力的佐證。”
瓦當是掛在屋檐前的建筑構件,表面有圖案、文字等,起擋水的作用。此次展出的“常樂萬歲”瓦當和“四神瓦當”(圖二)均為福建省境內首次發現。此外,代表漢代王城規制的大板瓦、筒瓦、瓦當(圖三)等遺物也將集體展現。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此次考古發掘出土了眾多瓦當,說明這里當時不是單一的建筑群,應是好幾組建筑群,而且由于柱礎多,說明建筑規模龐大。
漢代水井揭面紗
26日,在展廳內,記者還看到一個巨大的陶制品——漢代水井的外圈(圖四)。“這是福州已發現的最早水井的外圈。”蔡喜鵬介紹說。
據介紹,此次考古發掘的西漢建筑臺基出土了三口井,其中這口井是在離地面(含車站支撐梁架)約3米的西漢地層發現的,井圈內徑0.95米、外徑2.25米,考古人員清到1.4米深時就已經出水。這口井屢有修葺,底下是碎陶片壘砌的陶井圈,上面再用瓦片層層疊砌,就像福州中秋的傳統習俗擺塔。其他兩口井也是瓦片砌的。
宋代油燈講環保
在展廳內,一盞出土的宋代油燈(圖五)擺在頗顯眼的位置,雖然出土時此燈已有少許損傷,但它可是省油燈喔。
此燈由上碟下碗組成,碟用于盛燈油,中有一燈炷可插燈芯,下碗與上碟間形成夾層,在碗口沿上留有一處小孔用于注水,以降低油溫,從而達到省油的目的。“此燈我們給它命名為‘省油燈’。”蔡喜鵬如是說。
記者手記
共同珍視文化遺產
屏山地鐵站考古成果展包含了從西漢到明清各個歷史時期的遺跡和遺物,全面反映了福州城2200多年的城市變遷,為研究冶城歷史提供了豐富的實物資料。然而,這只是冰山一角,在未來的城市建設中,我們期待能有更大的發現,從而進一步揭開冶城的歷史之謎。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靈魂,屏山地鐵站考古成果展示其價值和內涵,彰顯出福州歷史文化名城深厚的歷史底蘊。讓我們大家共同珍視文化遺產,共同守護福州的精神家園!
(福州日報記者吳暉文/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