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劃》亮點解讀
《廣州南沙新區發展規劃》(下稱“《規劃》”)10 日正式出臺,一系列關于南沙的實質性利好相繼浮出水面,羊城晚報記者邀請多位專家對《規劃》中的亮點作深入解讀。
優勢
同時與港澳合作更有優勢
“南沙新區的競爭力在于錯位發展。”在10 日的新聞發布會上,國家發改委地區經濟司司長范恒山如是說。
廣州南沙、深圳前海、珠海橫琴,作為廣東的三大新區, 它們共同構成珠三角新一輪改革發展的“金三角”。
在前海和橫琴面前, 南沙該如何發揮自己的競爭力?
廣東省社科院廣東區域與企業競爭力研究中心主任丁力認為,南沙最大的競爭力在于擁有香港、澳門兩個合作伙伴。橫琴主打粵澳合作,前海主打粵港合作,兩者的面積也都相當小,而南沙不僅在地域面積上有著天然優勢,在先行先試的示范區上也有著更強的制度保障,加上它與兩地都合作,“這是比前海和橫琴更有優勢的地方”。
制度優勢或替代政策優惠
南沙獲批國家新區, 財稅優惠政策再次成為關注熱點。不過,多位專家指出,國家大幅度給南沙新區以財稅較大支持的可能性非常小。
廣東省體制改革研究會副會長彭澎認為,珠三角區域已有前海、橫琴開發區在側,“南沙新區的面積本身就比它們大,如果在財稅方面再給優惠,企業都來南沙,可能都不理前海和橫琴了。”
對于早前傳出南沙新區申報“離島免稅”政策,彭澎認為這個可能性不太大,“免稅區基本不可能,但是在機場成立免稅店的可能性非常大。”此外,彭澎還透露,規劃細則中提到,待條件成熟時,部分區域可實行分線管理,這也就意味著,在部分區域可能實現無需辦理通關手續。
暨南大學教授胡剛認為:“南沙新區的優勢在于制度優勢”。胡剛說,南沙新區最大的不同在于, 實施的政策和香港類似,在行政管理上和香港接軌。香港的發展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有活力的制度,“現在南沙享受和香港類似的管理模式,這相當于是制造一個‘新香港’,這才是最大的政策優惠”。
丁力也持有類似看法: “未來30年的發展一定是靠制度優勢替代過去的政策優惠。”
政策
或開放一年多次簽注
要將南沙新區建設成為粵港澳優質生活圈, 提升南沙與港澳的通關便利程度。那么,南沙是否能像深圳一樣,開放一年有效多次簽注。
彭澎認為, 開放簽注是實現粵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區最基本內容,“沒有人員往來,緊密合作從何談起? 又如何進行全面合作? ”他還透露,《規劃》細則中提到, 南沙新區將針對南沙居民以及在區內投資就業的內地居民,開放一年有效多次簽注。
胡剛認為, 南沙新區有必要開放此項政策。與深圳是為了方便更多的旅客去香港旅游購物不同的是,南沙新區是為了吸引更多的人才來南沙發展。
放寬免稅居留期限
據悉, 按照國家相關規定, 一年中, 如果香港人在內地逗留時間超過183 天,就要按內地稅制征收個人所得稅。這個規定限制了香港服務業專才及研究人員北上內地發展和工作。
南沙新區獲批后, 這一現狀將得到改善。《規劃》透露:南沙新區對外籍高層次人才給予居留便利,制定放寬免稅居留期限、往來便利化等優惠政策。對此,彭澎認為,這是社會管理服務創新的重要內容, 尤其是港澳社工方面的專業人才,十分有必要引入到南沙來。
醞釀發放高端人才卡
目前不少新區發展中都面臨著一個聚集人氣的問題,很多人在新區工作,但卻不愿住在新區,一到晚上,新區就成了一座空城。對此,廣州市委常委、南沙區委書記丁紅都透露,未來將進一步完善南沙交通公共服務設施,并將繼續完善公共服務設施建設,計劃擴建廣州外國語學校,引入廣州市重點學位資源,擴建中心醫院等。
廣州市發改委有關人士還透露,為了留住高端人才,南沙正在醞釀出臺發放高端人才卡的相關細則和方案。屆時將為持卡的高層次人才提供醫療、交通、出入境、住房、入戶、子女入學、旅游景點門票優惠等多方面的服務。
將引進港澳教育資源
《規劃》細則提出,在尊重院校自主的前提下, 支持粵港澳及國際知名高校在南沙新區合作開展人才培養,建設國際教育合作實驗區,探索創新國際教育合作模式, 充分發揮港澳國際化專業人才培訓資源優勢,加強與港澳在職業教育培訓方面的合作,鼓勵港澳職業教育培訓機構與內地院校以及企業機構在南沙新區建立職業教育培訓和實訓基地,服務支撐區域產業發展。探索研究職業技能“一試三證”模式,即考生通過一次鑒定考核之后可同時獲得國家職業資格證書,香港(澳門)官方資格證書及國際權威認證資格證書。
據悉,目前南沙新區正積極加強與省教育廳,市教育局以及港澳聯系,加快引進省級重點職業院校或引進港澳優質職業教育資源到南沙合作辦學,并進行了一系列的調研工作,全面啟動向教育國際化轉型升級的工作。
建議
可學“小政府、大社會”模式
《規劃》中提到,要學習借鑒港澳和國際先進的社會管理經驗,建設社會管理服務創新試驗區。縱觀國內其他五個國家級新區,“社會管理服務創新” 是南沙新區規劃的一大亮點。對此,胡剛認為,香港的退休養老制度、醫療保險制度、教育體制等等都值得南沙學習。
彭澎認為,南沙應當學習香港“小政府、大社會”的模式,充分發揮社區組織和社會組織的作用。“可以學習港澳經驗,讓行業協會在監管、發展中發揮更大的作用,同時也可以設立法定機構, 將一些現有的政府職能部門轉為合法的社會組織。”
在南沙新區先行先試立法權
范恒山在新聞發布會上提到,《廣州南沙新區發展規劃》明確提出要由國家發改委牽頭, 會同一些部門和地方來組建協調機制,為的就是解決廣州南沙新區建設中可能面臨的困難和問題。
對此,彭澎提出了自己的擔憂。他認為,南沙新區只是一個區,如今由國家發展改革委牽頭,國務院有關部門、所屬省市甚至港澳都來參與組建協調機制,如此多層級部門,有可能會在具體操作中帶來種種不便。
丁力則認為,行政層級較多并不是主要問題,無非是不斷報批的過程,核心問題在于南沙不具備立法權。丁力說,參照當年深圳經濟特區,應當讓全國人大通過南沙新區先行先試的立法權。
丁力認為, 南沙新區改革能否成功, 在于是否能徹底擺脫用政府公權力謀市場利益的模式。“只有通過制度創新,剪斷政府公權力和市場利益之間的聯系,打破左手權力,右手利益的模式, 南沙新區才能算得上是真正的成功。”
盡快出臺落地政策細則
新聞發布會上, 廣州市市長陳建華指出, 目前南沙最大的問題是交通問題, “南沙新區發展是否又好又快,交通樞紐建設是個關鍵”。對此,多位專家學者在肯定了需要解決交通問題的同時,還呼吁盡快出臺具體的政策細則,“只有落地政策出臺了, 才能吸引人才,才能順利發展”。
胡剛認為, 最重頭的應當是人口管理政策及社會管理創新政策。“因為只有這兩項落實了,才有可能真正吸引專業人才,否則,就算在交通、人口以及基礎設施等方面做了非常好的規劃,吸引不到人才,就無從談發展”,胡剛說。
而 彭澎則說,當務之急是把番禺的三鎮劃給南沙管理,“只有真正劃過去之后,才能進行下一步的規劃和布局”。
至于下一步最重要的任務,彭澎認為是制定南沙新區各項具體政策。彭澎透露,他已經擬出了9 條清單上報給政府部門,其中包括粵港澳的簽證措施;市民參與機制,擴大黨代表和人大代表的比例,具體吸引港澳和國際優秀人才的措施等。
(羊城晚報記者何晶許琛梁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