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馬云堅信中國即將加入WTO,這無疑將給中國中小企業到全球做生意的機會,但此前中國商人做外貿,唯一的通道只有每年一次的廣交會,而廣交會的名額又十分有限,門檻也非常高,還需要所在地市外經貿委審核并上報省外經貿委通過,方有資格參加。
“中國供應商”說簡單一些,就是給用戶提供一個更好機會,去向外商宣傳自己的產品。為了讓產品有吸引力,“中國供應商”擁有3個免費會員沒有的特殊服務:阿里巴巴為“中供”會員做漂亮的展示頁面;培訓客戶應對外商的禮節和幫助簽訂合同;“中供”會員產品放在阿里巴巴英文網站的類目首頁,并可在同類產品中排名靠前。

阿里巴巴創始人之一蔣芳。她說:“我認識老馬19年,公司成立到現在也有12年,我沒看到任何一次,他為自己利益動手腳。”攝影_朱慶芳
欺詐
正是第三點服務,“中國供應商”得以大獲成功,并從此奠定阿里巴巴的發展模式,先免費聚集人氣,再試圖收費,收費的前提往往建立在一個產業缺陷上,日后的淘寶和支付寶,身上都或多或少地帶有“中供”的影子,要理解阿里巴巴,“中國供應商”始終是個繞不開的原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