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態 新春運 新年景
南寧火車東站外景。記者 農如松/攝
想家,就打個“動車”回吧!
黃 帝
算上今年,黃添勝已經在廣東中山打拼了4年。家在貴港的他每每想起以往過年騎摩托車回家的經歷仍是心有余悸。去年底南廣高鐵全線通車后,他通過網絡如愿買到了廣州南到貴港的動車票。
車票在手,回家不慌!今年過年,黃添勝和他的妻子再也不必忍受“千里走單騎”的一路風雨、一路艱險了。動車,讓他們與家的距離,縮短到3小時“動車時間”。
其實,像黃添勝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權威數據顯示,今年春運期間,由廣東返回廣西的“摩托車大軍”數量將由去年的35萬人降至30萬人。高鐵的開通,讓更多人放棄了“千里走單騎”,轉而選擇“輕松動車行”。
如果要為2014年的廣西評選一個“年度關鍵詞”,“高鐵”一詞無疑榜上有名。2014年,廣西高鐵大數據也是“蠻拼的”:高鐵里程超過1600公里,位居全路前三;1年內先后15次調整列車運行圖,史無前例;動車開行對數由年初的12對躍升至90.5對,增幅達654%;動車可通達區內10市10縣及區外 13個省市,廣西高鐵“北通、南達、東進、西聯”格局基本形成并無縫對接全國高鐵網。
“3小時動車時間”,是黃添勝跟家的距離。但對更多廣西區內的旅客而言,他們離家的距離,僅是2小時或者1小時甚至更短。
廣西沿海城際高鐵開通后,在南寧上班的欽州人覃先生就成了“周末兒子”。每周五下班之后,他必定會坐動車返回欽州老家陪伴父母,然后周日晚再乘坐動車返回南寧。他說,動車不僅鋪就了他的回家路,更讓他找到了“孝之道”。動車,改變的不僅僅是人們的地理距離,更是心理距離。
有人說,每一年的春節回家其實就是一次“修補”的旅程,修的是親情,補的是人情。高鐵和動車的出現,拉近了游子與家的時空距離,令“一年一補、一補一年”的人情尷尬得以打破,讓已傳唱了十幾年的“?;丶铱纯础苯K于成為新常態。說走就走,不再是一腔沖動的熱血,而是一種回家的任性。南寧鐵路局資料顯示,目前廣西大部分城市間動車開行實現了“早、中、晚”三個時段全覆蓋。以南寧、桂林間為例,動車開行基本上實現了每半個小時一趟,密集的程度堪比公交車。即使你身處貴陽或者廣州,每天同樣有二三十趟動車經由貴廣、南廣高鐵駛向家的方向。
當人們還在感嘆動車壓縮了回家的時間成本時,高鐵以優質的性價比再次讓人拍手稱快。南寧到梧州的動車二等座票價93元錢!這僅僅是一張電影票的費用、一頓兩人餐的價格,這價格甚至比同方向的大巴車還要便宜!當我們與家的距離,僅是3個小時的“動車時間”、一張電影票的價格,或許再沒必要把思親之情寄托在電話里了。想家,就打個“動車”回吧!
對于高鐵,不同人有不同層次的理解。經濟學家說高鐵像串起珍珠的繩子。沒有高鐵,城鎮就像散落的珍珠;有了高鐵,城鎮才是項鏈上的珍珠。商務和旅游人士說高鐵是他們生意和旅行首選的出行交通方式。但對更多普通的大眾來說,“高鐵”一詞的歇后語只有一個——“方便回家”。
改革開放的春風,造就了人們不遠千里“走四方”的不羈與灑脫,這是社會發展的經濟印記。高鐵動車的速度,成就了在外游子“?;丶铱纯础钡膲粝牒驮竿?,這是經濟發展的人文情懷。高鐵,鋪就人們便捷的回家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