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保國生前是河北農業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他把太行山區生態治理和群眾脫貧奔小康作為畢生追求,每年深入基層200多天,讓140萬畝荒山披綠,帶領10萬農民脫貧致富。作為新時期的知識分子,應該學習李保國哪些可貴的品質?在實現自身價值的過程中,應如何進行道路選擇?近日,由河北省互聯網信息辦公室主辦、河北新聞網承辦的《熱點聚焦——李保國精神與知識分子道路選擇》在線訪談欄目第27期上線,特邀河北農業大學黨委書記程慶會;河北省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學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梁躍民;河北經貿大學京津冀一體化發展協同創新中心專職副主任田學斌三位嘉賓就這些問題進行了探討。
記者:李保國是河北農業大學走出來的優秀教師,他留給您最難忘、最感動的故事有哪些?
程慶會:李保國教授是我們學校教師群體當中的優秀代表,也是我校堅持深化拓展太行道路的典型代表。我與他是同事,也是很好的朋友,李保國去世之后,我跟大家一樣深感悲痛。對李保國的事跡,媒體已經進行了廣泛宣傳,都是用事實說話,非常感人。最讓我感動的有這么兩點,一個是李保國同志把老百姓的事看得比自己的生命還重要。李保國對自己的病很清楚,這個病最怕的是疲勞。一般人得了這個病首先是治病,工作上能干多少是多少,但是李保國不是這樣。我多次勸他要注意身體、該住院住院,但他總是對我說:“活著干,死了算,老百姓不知考慮了多久才找咱的,如果老百姓有難處了不去幫人家,人家很失望,從自己良心上也說不過去”。他就是這么一個人,治病住院沒有時間,但是老百姓一句話、一個電話,他會馬上、義不容辭地去幫助老百姓解決問題。還有一個事情,李保國淡薄名利、無私奉獻的精神,是實實在在的。他幫扶了那么多的單位和老百姓致富,還組建了很多集團公司,但是他從來不收老百姓一分錢、不在公司占一分錢的股份,這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實在是難能可貴。有的同志說,他為什么這么做?我想他生前已經回答了這個問題,他說:“我是一個教授,還是一名共產黨員”。李保國是我們學校的二級教授,按照規定,他自己完全可以有一個獨立辦公室,但是他到現在為止一直是四個人在一個辦公室。他們學院幾次要給他調整辦公室,他說“不用,夠了,我們四個人在一塊商量問題方便。”他的辦公桌是80年代白色塑料的電腦桌,他也不讓換,他說:“我用著挺好,能用干嘛換”。他生前得了那么多稱號、獎勵,可在辦公室沒掛一個,但是共產黨員先鋒崗的牌子一直在他辦公桌上掛著,他是時時刻刻以一名共產黨員的標準來要求自己。
記者:究竟是什么樣的動力,讓河北農大最終走出了這樣一條“太行山道路”,同時也讓李保國同志把他全部的心血與青春奉獻給了太行山?
程慶會:河北農業大學是一所有著優良傳統的高校,教育、科研與生產實踐相結合,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一直是它的辦學特色。上個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承擔國家科委的河北省太行山區綜合開發項目時,學校就派出了6個系11個專業的40多名教授專家,帶領100多名學生深入到全省24個縣,對太行山區的開發進行調研。首先開展了技術培訓,扶持了一些短平快的項目,短短幾年使山區面貌得到了很大改變,解決了老百姓溫飽問題,取得了顯著成效。國家科委組織的項目驗收當中,給予了很高的評價。時任國務院副總理萬里作出了肯定評價,國務院專門發來了賀電,國家科委發來了賀信,在賀信當中,提到“你們指出了一條送科技進山、振興貧困山區的新路,這條道路就是太行山道路”。這是“太行山道路”名稱的來歷,到現在為止,我們一直在堅持深化“太行山道路”。 1996年9月9日由中宣部、國家教委、農業部、河北省委在北京聯合召開了河北農業大學教師群體先進事跡座談會,在這個會上,中宣部把河北農業大學老師的這種實踐,這種“帶著一顆心去,不捧半顆草來”的精神總結為“艱苦奮斗、甘于奉獻、求真務實、愛國為民”的“太行山精神”,這是“太行山精神”的來源,中宣部給我們命名的。河北農業大學一直把“太行山道路”和“太行山精神”作為育人法寶,學校建有“太行山道路”文化園。我們新生入學、新職工入職第一課就是參觀“太行山道路”展室和太行山文化園,所以“太行山精神”、“太行山道路”已經融入我們廣大師生的血脈當中,也是在這種情況下出了李保國這樣的先進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