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踐證明,進行“三講”教育,是促進提高黨的領導水平和執政水平,增強拒腐防變和抵御風險能力,有效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的正確決策,是新形勢下加強黨的建設特別是領導班子、領導干部思想政治建設的一次創造性探索和成功實踐,是延安整風精神和黨的“三大作風”在歷史新時期的豐富和發揚。
面對即將到來的新世紀,基于對國內外形勢、黨肩負的歷史任務、黨自身建設實際的清醒認識和準確把握,江澤民在2000年春進一步提出:只要我們黨始終成為中國先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忠實代表,我們黨就能永遠立于不敗之地。這“三個代表”的思想和要求,進一步回答了在改革開放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建設一個什么樣的黨和怎樣建設黨”這一直接關系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重大問題。它是深入思考世界社會主義運動歷史經驗,深刻總結我們黨近八十年歷史經驗,特別是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的成功經驗作出的科學結論;是對黨的性質、根本宗旨和根本任務的新概括,對馬克思主義建黨學說的新發展,對新時期黨的建設和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各項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是我們黨的立黨之本、執政之基、力量之源。
“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提出后,全黨進行認真學習,并以此為思想武器和行動指南開展深入的思想政治教育。2000年底,中央進一步決定,用兩年左右的時間,在全國農村開展“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學習教育活動,全面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這些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的有力措施,為全黨在充滿希望和挑戰的二十一世紀完成自己光榮的歷史使命,作了最重要的思想理論準備。
六、高舉鄧小平理論旗幟,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推向前進
在二十世紀的最后十年,以江澤民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堅持“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在關系黨和國家興旺發達的重大戰略問題上作出一系列重要決策,全面推進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
——確立鄧小平理論在全黨的指導地位,堅定不移地把鄧小平理論作為黨和國家的行動指南。1989年9月,黨中央明確提出,鄧小平關于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是指引我們繼續前進的旗幟。《鄧小平文選》第三卷出版后,全黨興起學習高潮。黨的十四大確立了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在全黨的指導地位,十五大把鄧小平理論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一起作為黨的指導思想寫入黨章,要求全黨堅持并在實踐中繼續豐富和創造性地發展鄧小平理論。這些重大決策,提高了全黨學習貫徹鄧小平理論的自覺性和堅定性。
——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促進經濟和社會全面發展。黨的十四大進一步作出抓住機遇,加快發展的決策。中央先后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可持續發展戰略,推動社會全面進步,努力實現社會、經濟、人口及環境與生態的協調發展;果斷地進行宏觀調控,順利地實現了經濟發展的軟著陸;面對亞洲金融危機的沖擊和我國經濟存在的突出問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保持了經濟的較快發展,提高了我國的國際地位;適應經濟全球化和科技發展的趨勢,實行“走出去”戰略,促進了外向型經濟的發展;不失時機地提出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進一步加快中西部地區改革開放步伐,為實現東西部地區協調發展和共同富裕,加強民族團結,保持社會穩定和邊防鞏固,展示了光明前景。
——大力推進改革開放,使社會主義經濟制度不斷完善。中央適時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逐步確立其基本框架。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經濟成分共同發展,加快推進國有企業改革和財政、稅收、金融、外貿體制以及住房、社會保障制度等一系列改革,到2000年底,基本實現了大多數國有大中型虧損企業擺脫困境、大多數國有大中型企業初步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目標。黨中央還堅持正確處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出現的人民內部矛盾,采取各種措施確保社會穩定。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業工作普遍加強,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進一步健全。農產品流通體制改革穩步推進,農業基礎地位切實加強,實現了糧食等主要農產品由長期短缺到總量平衡有余的歷史性轉變,農村貧困人口的溫飽問題基本得到解決。主要工農業產品產量均已位居世界前列,長期以來的商品短缺狀況基本結束。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基本形成。
——穩步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努力完善社會主義政治制度。黨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后,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與政治協商制度進一步完善,愛國統一戰線更加壯大,城鄉基層的民主建設逐步加強。各級政府職能進一步轉變,通過精簡,機構設置更趨合理。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框架基本形成。
——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方針,切實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1991年7月,中央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必須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為指導,不能搞指導思想的多元化。十四屆六中全會決定把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作為一項重大戰略任務,并作了具體部署和規劃。十五大進一步提出,必須大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素質。這些重大決策,為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提供了強大精神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