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年12月11日,正值廣州起義兩周年紀念日,一面鑲有斧頭鐮刀的紅旗在百色城冉冉升起。數千各族工人、農民、紅軍戰士及市民集會在東門廣場慶祝百色起義勝利和中國工農紅軍第七軍的正式誕生。按照黨中央的任命,張云逸擔任軍長,鄧小平擔任政治委員,陳豪人擔任政治部主任。李謙、胡斌、韋拔群分別擔任紅七軍第一、二、三縱隊隊長。軍部和前委設在百色粵東會館。與此同時,成立了右江蘇維埃政府,雷經天任主席。1930年2月,鄧小平、李明瑞、俞作豫等領導了左江地區的龍州起義,成立紅軍第八軍,建立左江革命根據地。不久,紅八軍在敵人進攻下失敗,左江根據地喪失,紅八軍余部編入紅七軍。1930年9月后,紅七軍主力轉戰黔、桂、粵、湘、贛五省邊境,經大小戰斗百余次,行程12000里,于1932年2月進入中央革命根據地,后編入紅軍第三軍團。

發動百色起義時的鄧小平
百色起義是黨在邊疆少數民族地區創建革命根據地的偉大壯舉。在黨的領導下,左右江根據地軍民掀起了土地革命熱潮。
當時的右江革命根據地地處祖國邊陲較偏僻的農村,聚居有壯、漢、瑤、苗、彝、仡佬、回等民族,境內多是大石山區和丘陵山區,交通閉塞,農業生產水平低下,加上起義前連年兵災匪禍和豪紳地主的殘酷壓榨,經濟極其落后,群眾生活困苦,雖然起義后摧毀了封建剝削制度,努力恢復和開展生產,但由于當時敵人長年累月的“圍剿”和經濟封鎖,百色右江根據地仍處在貧困狀態,糧食、日用品、藥品極為缺乏,軍民生活極為艱苦。但是,廣大軍民在黨的領導下,不畏困難,團結一致,以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戰勝了難以想象的困難。在艱苦卓絕的反“圍剿”斗爭歲月里,他們長期鉆山林,睡巖洞,以辣椒當鹽,野草充饑,圍火過冬,經受了嚴峻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