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旅游所涉及到的景點景區,是許多老一輩革命家戰斗和生活過的地方,在那戰火紛飛的年代,在那抵抗外侵尋求和平的年代,他們用鮮血和生命寫下了生命贊歌,他們的革命精神永遠留存,革命精神的內涵不朽,今天的人們參觀游覽先烈遺跡、學習革命歷史知識、接受革命傳統教育,令革命精神蓬勃發出新的活力,重新震撼著人們的心靈。
1、湘南年關暴動指揮部舊址
舊址座落于宜章縣城中心,占地面積為4084m2,建筑面積為2789m2,始建于清順治十年(1653),初為守備署,1919年改為縣立女子職業學校。1996年舊址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中宣部公布舊址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6年舊址又被中宣部、中央文明辦、國家旅游局確定為“全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
2、湘南起義紀念館
湘南起義紀念館建于2003年,版面展出千余平方米,采用立體與平面相結合,實物與圖片相結合,音響與講解相結合的展示效果,集中反應了湘南起義在中國革命所占的位置和歷史意義。
3、湘南起義舊址群——碕石彭家
彭氏宗祠、玉公祠、中共宜章縣委舊址位于迎春鎮碕石村,始建于清代。現已向國家文物局申報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4、鄧中夏故居
鄧中夏故居建于清代,為尖山頂垂脊墻的二層磚木結構建筑,面積為133.9m2。門楣上方懸掛原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江澤民題寫的“鄧中夏故居”匾額。故居于1995年由湖南省委宣傳部公布為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1996年1月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現已向國家文物局申報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5、后壇巖兵工廠遺址
后壇巖地處圣公壇村后約3公里的石山腹部,為三叉形溶洞,前后有出入口,通風干爽,洞高約5米,進深68米,洞頂布滿犬牙交錯的鐘乳石,洞內面積約400平方米,可容納100余人活動。
6、工農革命軍后方醫院舊址
后方醫院在圣公壇村后側,為農村普通的泥磚墻,小青瓦,硬山頂,出檐墻二層建筑,面積為68.6平方米。一進是明間,左右為廂房,原是安排傷病員醫治的場所,二樓較低矮,基本不住人。
7、湘粵古道
湘粵古道,俗稱九十里大路,是古時宜章至郴州的必經之路。湘粵古道始建于秦始皇八年(公元前214年),秦王朝為統一中國而遠征兩廣的五十萬大軍踩出的雛形。到漢室建武年間,桂陽郡太守衛颯為方便南北交通往事,發展中原與南越的經濟貿易,促進粵漢人民的融洽,便在原基礎上大力改造湘粵古道,沿途鋪成三米寬的青石路面,修建亭館、驛站,方便南業北往的仕商行旅郵差食宿、歇憩。到明末清初,由于吳三桂叛清,淮淮無法入湘,湖湘人民主食粵鹽,面廣東缺鐵,于是進行資源互補,粵鹽湘鐵源源不斷地通過湘粵古道進行貿易往來,馱貨騾馬多時日達2000余匹,熱鬧異常,為南北當時的經濟主動脈。故古道路而還殘留有許多深陷的騾馬蹄印,路側還保存有古石刻、古店鋪、古涼亭、古橋梁等許多文化遺存,有相當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