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艮巖石刻
艮巖石刻位于中夏公園內,素有“艮巖龍隱”之稱,為宜章八景之一。艮巖石刻始于宋,止于民國三十年(1941),歷代石刻面積約110m2,集篆、隸、行、楷、草書之大全,有較高的書法藝術價值和歷史研究價值。其字形大如斗,細如繩,大的字徑有50余厘米,小的在方寸之間,其中“艮巖”、“龍隱”、“亨泉”、“行云流水”等最為有名。字體結構嚴謹,石刻刀法有力,虛實搭配得當,氣勢懷若虛谷,可謂上乘之作。且有地下河水淙淙外溢,清澈冰涼,自古就有多少文人騷客前來觀賞、描摹,游人如織,流連忘返,是一處修心養性的好去處。
9、蒙巖石刻
蒙巖石刻位于宜章一中校園內,最早見于宋淳熙丙午年(1186),晚至清道光五年(1825),歷經八百余載。石刻頒布在洞壁及摩崖之上,面積約100m2。篆、隸、行、楷、草各體書法均有,運筆氣吞河山,刀功蒼勁有力,秀如行云流水,勢若大氣磅礴,可謂龍飛鳳舞,氣象萬千,點、撇、橫、捺、豎、彎、勾筆筆到位,字字有神,真乃書家大手。尤其“虎”、“龍”、“介石”、“天巧”最為見著。
10、鄺埜墓
鄺埜,字孟質,別號樸齋(1385~1449),明永樂九年(1411)考取進士,遂入督察員理刑獄。后官拜監察御史,陜西按察副使,應天府尹、兵部右侍郎、兵部尚書等職,素以“廉平”而得名,《明史》及省、州、縣志均有記載。
明景泰年間,北部瓦剌也先部落進犯中原,鄺埜抱病隨駕親征,后死于懷來土木堡。鄺埜死后,尸骸未歸,其子鄺儀奉旨從京師將其父衣冠運回故里安葬。墓封土堆高4.8米,底徑10米,墓前有朝廷為表彰鄺埜“勤政廉平,匡扶社稷”公德碑一塊,并在墓前通道兩側,豎有翁仲、石羊、石虎、石馬各一對。現已開辟成一處很好的旅游勝地。
11、蠟園歷史文化名村
蠟園古村落位于宜章縣白沙鄉蠟園村,一色的二層青磚青瓦磚木結構建筑,現存古民居200余棟,占地面積近三萬平方米。蠟園古村落建筑很有特色,宏門梁、窗戶均刻有木雕,造型靈動,雕刻工藝高超,門楣也有許多行、楷書法,字跡蒼勁渾厚,廳內有照壁,刻有人物、花卉、動物等線條流暢的灰雕,文化氛圍相當濃厚,體現了一個家庭尚文之風。且建筑格局大氣、精巧,巷巷相通,戶戶對稱,規劃得相當齊整、科學,當屬古代建筑的一朵奇葩。
12、宜章華山紅林生態農莊、城關水浸窩楊梅、笆籬范家生態園
13、宜章縣南部
宜章縣南部的五嶺群山中,有一座林木疊翠,風光絢麗的綠色寶庫。這就是素有“第二西雙版納”和“南國天然樹木園”之稱的莽山。這里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優越的自然條件使這里的樹木植被種類繁多,形成了獨特有趣的格局;熱帶、亞熱帶、溫帶,還包括少數熱帶的森林植物,都在這里聚集會友,欣榮雜居。
來源:紅網綜合 編輯:許銀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