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自珍作為封建社會進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這一歷史轉折時期的進步思想家,愛國主義者和著名的文學家,對這一時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他對封建社會的認識和批判,對殖民主義侵略的憤慨和譴責,以及在文學上的成就,都對思想史和文學史上產生了巨大影響。
3月26日,我們一行四人前往龔自珍紀念館。幾經詢問我們終于找到了位于杭州上城區馬坡巷內的龔自珍紀念館,這里是他辭官回鄉的居所。龔自珍紀念館坐落在一個居民區里,被環抱在各種現代建筑中,使這座具有江南園林特色的院落顯得更加古色古香,推門而入一方不大的庭院映入眼簾,正值初春剛抽出嫩芽的迎春花在清水的掩映下顯得更加青翠欲滴。鵝卵石小徑更有一番曲徑通幽處的意境。在這樣的氛圍中,我們剛到達時興奮的心瞬間平靜下來……主屋與花園相比更為大氣簡潔,布局分明,進門是一個客廳,東西不多,幾把椅子和一張桌子,沙孟海題寫的“劍氣簫心”四字懸于正上方,墻上掛著字畫,正中是龔自珍先生的雕像,他犀利的眼神,滄桑的臉,讓人不禁肅然起敬。每個房間都陳列著有關介紹先生生平的照片和書籍,我們進過認真閱讀,對其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龔自珍初名自暹,字愛吾,更名易簡,字伯定,又更名鞏祚,字璱人,號定庵,晚年又號羽琌山民。他出生于官宦學者家庭,良好的家庭環境為他后來的成才成名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以及精神基礎。他自幼受母親教育,好讀詩文,小小年紀已在經史、文學上顯示了創作才華。龔自珍一生,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二十七歲以前為第一階段,主要活動是讀書、應考和著述。段玉裁曾這樣評價他“所業詩文甚夥,間有治經史之作,風發云逝,有不可一世之概。尤喜為長短句”,“造意造言,幾如韓李之于文章”,認為“自珍以弱冠能之,則其才之絕異,與其性情之沈逸,居可知矣”(《懷人館詞序》),這可以說是對龔自珍學習的高度概括和評價吧。

龔自珍在《漫感》中寫道,“絕域從軍計惘然,東南幽恨滿詞箋。一簫一劍平生意,負盡狂名十五年。”在龔自珍紀念館我們也看到了櫥窗里陳列著一把劍和一管簫。“劍氣簫心”是龔自珍詩詞之魂,劍氣,即狂俠之氣;簫心,即怨抑之心。這個詞用來形容他是最為恰當的,敢憂敢憤,放言無忌,敢愛敢恨,哀樂過人。龔自珍認為一個好的史學家,也包括好的文學家,他不僅在思想上,而且在文學上也是近代開風氣之先的人物,他的詩文針對現實而發,敢于揭露矛盾,飽含著深刻的思想,強烈的愛憎,充滿了對社會腐惡的批判和抗爭,對美好理想的憧憬和追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