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還了解到《已亥雜詩》是他辭官南歸后在這里完成的。之前對他詩詞的了解僅限于“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和“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這兩句出自《已亥雜詩》為人所熟知的名句。而龔自珍的詩,對《已亥雜詩》外的部分,后人習慣稱之為“編年詩”。 “編年詩”和“已亥雜詩”一樣,跳動著時代的脈搏充滿著戰斗的社會批判精神。現代大思想家和文學家魯迅也很喜歡龔自珍的詩,魯迅的散文、雜文和舊體詩,在氣質和風格上與他有相似之處,特別是在批判精神和諷刺藝術上,受其影響尤為明顯。現在我們讀到龔自珍的詩文,仍可以感受到詩中巨大的震撼力和感染力。
龔自珍生活的年代,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交替上升,封建社會開始崩潰。在他二十八歲到四十七歲人生的第二個階段中,龔自珍走進官場,在腐敗、黑暗的宦海里孤身奮斗,鼓吹“更法”“改圖”。在國勢衰敗,社會危機和民族存亡的關鍵時刻,近代知識份子最早覺醒,他們勇敢地站出來揭批時弊,呼吁改革變法。他們主張向西方學習文化、科技,適當模仿西方的政治和法律制度,以改革中國舊制,抗擊侵略,維護國家和人民的利益。龔自珍便是這些知識分子中的杰出代表。
在經濟上他也提出了各種理論。鴉片戰爭前夕,面對外國資本主義的侵略,與1830年以前,他主張的“重農抑商”,保護自然經濟,限制貨幣交換,提倡以物易物,主張讓商人“退而役南畝”,“棄商經農”等思想相比,他的經濟思想有了明顯的改變,他提倡“食貨并重”,經營經濟作物,倡導雇工剝削,主張發展民族工商業以抵制外國經濟侵略,這個顯然有一定的進步意義。盡管龔自珍主觀上沒有發展資本主義的自覺,但在他生活的時代,他積極提倡發展帶有商品生產性質的“蠶木棉之利”,客觀上就是為了新的社會生產力呼吁,是有利于資本主義萌芽成長的。
通過這次實踐——參觀龔自珍紀念館,閱讀關于龔自珍的書籍,我們把在課堂中學到的系統理論知識通過社會實踐得到加深理解,幫助我們更好得了解龔自珍的“劍氣簫心”對中國近代史變革所作出的杰出貢獻。時間不知不覺過去,工作人員提醒我們到閉館時間了,才發現太陽已經高懸頭頂。輕掩上門我們帶著滿腔的感慨和激動,走下臺階。
參考文獻:陳鐘管 新賢 璋培林《龔自珍研究》1984年人民文學出版社
來源:中紅網—中國紅色旅游網 編輯:許銀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