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還想繼續駐足欣賞一番,由于時間有限,我們趕往了位于太子灣公園畔的章太炎紀念館……
章太炎紀念館坐落于西子湖畔,南依南山路,北面蘇堤,毗鄰太子灣公園。一座紀念館,積聚了蘇堤之古,南山路之新,太子灣之悠,其選址到頗有些中國古代文人博古通今,于清凈支出做學問的寓意在里面。一代國學大師,于這方青山綠水,歷史厚重之處埋骨,倒確是應景之舉。

章太炎者,浙江余杭人,名炳麟,字枚叔,為我國一代國學大師與民主革命家。作為維新前后中國出現的一大批優秀人才中的杰出代表,章太炎幼年即以文采聞名鄉里,據說六歲即能即興賦詩,今日在館中尚能看到其所作《六齡童詩》。
章太炎曾于1885年參加家鄉童子試,當時考題為《論燦爛之大清國》。張慮及鴉片戰爭后中國社會種種衰落,破敗,憤而寫下滿心憂慮與憤慨,并呼吁“吾國民眾當務之急乃光復中華也”。。由此可見,太炎當時雖然年紀尚輕,但已有一腔愛國熱血,又能清楚的觀察社會局勢,不欲與中國腐敗沒落的社會現狀相茍同。
鄉試不取,章太炎干脆回家安心鉆研學術,這一時期,他讀《東華錄》及《明季稗史》,排滿思想始盛。這一方面為其日后研究國學打下了初步基礎,同時也是他開始邁向革命思想的一個轉機。
自維新以后,其著書立說數量大增,主要集中在中國古文學方面,著有《膏蘭室札記》等不朽作品。1899年,張東渡日本考察,其后出版了《訄書》,詳細論述了社會改革的必要性。此二書的原本皆藏于紀念館中,看著張先生外柔內剛,卻大氣磅礴的書法,我們確可以想見在那段崢嶸歲月下,愛國學者們火一樣的內心。
歷史上評價章太炎,向來重視其革命精神,而忽略其文學地位,其實章太炎先生堪稱中國近代國學第一大師。中國近代掀起的國學熱,多半出自其手,而錢玄同,黃侃等國學大家也皆是張的學生。相當一段時間里,中國傳統文化面臨著徹底打破的局面,甚至胡適曾提出全面廢除漢字,是由世界語的說法。章太炎作為傳統文學的捍衛者,修訂了《國語注音符號》,為保護中國文字,同時也是促進文化教育的推廣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紀念館后,是章太炎之墓,其自書:章太炎之墓,五個金文古字字型優美,溫潤婉轉。好似先生畢生研究之國學,綿千載而不絕,又如先生君子品行,溫潤而內堅。
來源:中紅網—中國紅色旅游網 編輯:許銀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