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7日,游客在中共一大會址外參觀。新華社記者 裴鑫 攝
上海市盧灣區新天地商業區人流不息。各類酒吧、飯館、商鋪林立于此,曾經古舊的石庫門建筑群如今已是這個國際化都市的時尚地標。
行至新天地商業區的東南,安靜而肅穆的氣氛油然而生,在興業路76號門牌下是一塊閃光的牌匾——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會址。
滄海桑田90年,歷史與現實在這里交匯。
這是一幢建于1920年的具有典型上海風格的石庫門樓房,樓下一間18平方米的客廳就是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召開地。
這座普通樓房內召開的中共一大改變了全體中國人民的命運。這次會議宣告中國共產黨正式成立,這是近代中國革命歷史上劃時代的里程碑。自從有了中國共產黨,災難深重的中國人民有了可以信賴的組織者和領導者,中國革命有了堅強的領導力量。
作為中國歷史轉折點的鴉片戰爭失敗后,為了反抗外敵和改革現狀,中國人民同外國侵略者和本國封建勢力進行了艱苦卓絕和英勇頑強的斗爭;為了挽救國家和民族危亡,中國的先進分子歷經千辛萬苦,探索救國救民的真理。無數志士仁人發出同樣的呼喊:中國的出路在哪里?
1911年爆發的辛亥革命給20世紀的中國帶來第一次歷史性巨變,為中國先進分子探索救國救民之路拓寬了視野,為中國的進步潮流開啟了閘門。1919年五四運動后,馬克思主義在中國開始廣泛傳播,并逐漸與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從1920年夏到1921年春,共產黨早期組織在上海、北京、武漢、長沙、濟南、廣州等地以及赴日、旅歐留學生中相繼成立。一方面,革命的知識分子深入工人群眾,參加實際斗爭,思想感情發生深刻變化,鍛煉成為無產階級的先鋒戰士。另一方面,工人群眾階級覺悟提高,涌現出一批有共產主義思想的先進分子。建立全國統一的無產階級政黨的條件日益成熟,召開全國代表大會也在建黨骨干中開始醞釀。
1921年7月,13位各地共產黨早期組織的代表來到上海,秘密聚集在法租界望志路106號,準備召開代表大會成立中國共產黨。
7月23日晚,茫茫夜色籠罩著這座中國最大的城市。這個晚上,不過是一個平常的夏夜,但對中國歷史來說卻有著深遠意義。當晚,中共一大正式開幕了。上海的李達、李漢俊,武漢的董必武、陳潭秋,長沙的毛澤東、何叔衡,濟南的王盡美、鄧恩銘……他們身份各異、口音不同,卻為著一個共同的目標走到一起。來自共產國際的代表馬林首先致詞,對中國共產黨的成立表示祝賀,代表們隨后具體商討了大會的任務和議程。
上海為何成為中國的紅色發源地?一大為何選擇了上海?在黨史專家看來,一大會址的選擇看似偶然,實為最佳選擇。
一直致力于中國共產黨創建史研究的華東師范大學政治學系主任齊衛平認為,一大選擇在上海召開有三個主導因素:第一,上海是中國工人階級的主要發源地之一,是工人階級最集中的地方;第二,上海是新文化運動的中心,是介紹和傳播馬克思主義的重要基地;第三,在上海建立的中國第一個共產黨早期組織,在黨的創建過程中發揮了核心作用。
從7月24日到29日,會議一直順利進行,代表們對黨的綱領和決議作了較為詳盡的討論。30日晚上,情況突然發生變化。
當時,馬林正在用英語講話。一個穿灰色長衫的陌生男子闖入會場,朝屋里環視一周,說是要找人,然后離去。秘密工作經驗豐富的馬林立即警惕起來,斷定此人是暗探,要求會議立即停止,大家迅速分頭離開。代表們離場不到一刻鐘,法租界巡捕房的警車就到了。
由于會場受到外國巡捕搜查和暗探的注意,一大代表李達的夫人王會悟安排代表們陸續轉移到浙江嘉興,在南湖的一艘游船上召開了最后一天的會議。
跌宕起伏中召開的一大取得了重要成果:通過了黨的第一個綱領,討論了實際工作計劃,決定集中精力領導工人運動,選舉產生了黨的領導機構中央局,陳獨秀為書記。
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意味著一個新的革命火種在沉沉黑夜中點燃了。從此,在古老落后的中國出現了完全新式的,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為行動指南的,以實現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為奮斗目標的統一的無產階級政黨。毛澤東后來說:“中國產生了共產黨,這是開天辟地的大事變。”
經過長期艱苦的上下求索,中國的先進分子找到馬克思主義這個正確的革命理論,認識到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這是近現代中國思想史上一次劃時代的飛躍。
中央黨史研究室秘書長張樹軍認為,中國共產黨在20世紀20年代初成立,是近代以來中國社會進步和革命發展的必然結果,是歷史的必然選擇、人民的必然選擇。
從此,這個馬克思主義政黨在中國大地深深扎下根來,團結帶領中國各族人民為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國家富強、人民幸福開始了漫長的征程,成為一支不可戰勝的偉大力量。
風和日麗的5月,一大會址剛剛完成一次大規模維修,來自國內外的參觀者絡繹而至。會址紀念館館長倪興祥說:“紅色旅游的勃興使得我們的接待量越來越大,去年達到56萬人次,今年肯定會超過60萬人次?,F在,會址正以嶄新的面貌迎接黨的90歲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