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23日,游客在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內參觀。新華社記者 李木子攝
從石庫門走到“新天地”
今天,當人們走進一大會址紀念館展廳,國家一級文物--1920年9月印刷出版的《共產黨宣言》首個中文譯本,莊嚴地安放在展廳正中央的密封柜內。一大會址館藏李大釗個人肖像照原件和他的英文打字機等文物,環繞《共產黨宣言》四周,逐一陳列。
在會議原址的廳堂,桌、椅、玻璃花瓶、白底彩繪茶具及電燈等均以原貌陳列,精細到當年使用過的煙缸、火柴盒架及電燈開關,也不例外。
“一大會址是中國共產黨誕生的實物見證,雖然建筑不會言語,但它默默注視著國家和社會的進步,尤其是上海這座城市的跨越式發展。”倪興祥說。
今天,與一大會址僅“一墻之隔”的時尚休閑景點“新天地”,開業已近10年,并逐步成為上海著力發展現代服務業、實現“創新驅動、轉型發展”的一個經典案例。
倪興祥說,10年前,有西方記者提出質疑,認為這是不是在中共誕生地“搞資本主義”。10年后,這樣的質疑不攻自破,逐步消解。
他分析道,中國人當然有自己不斷增長的物質和精神生活需求,在“新天地”這樣的休閑娛樂場所,“吃西餐、買西裝、看大片”是人民群眾物質和精神生活豐富多樣的一種表現,這與中國共產黨人在創黨之初追求國富民強、關心民生幸福的理想,并不對立。
“今天,當你在一大會址周圍散步,老年人覺得懷舊,青年人追逐時尚,外國人稱呼她‘很中國’,中國人則認為她‘挺洋派’。”倪興祥說,“也是一種與時俱進、一種和諧。”
中共一大13位代表的命運折射出黨的艱難
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1921年夏天,上海一幢石庫門里,門窗緊閉,13個年輕人聚集到了一起。他們或高聲談論,或認真聆聽,或頻頻點頭記錄,神態凝重,眼神里透著對光明的向往與堅定。
他們是馬克思主義的開門弟子,曾是最進步的青年,由于種種原因最終卻走上了不同的道路。有的人將革命進行到底,如毛澤東。有的人為黨的事業犧牲了自己,如何叔衡。有的人選擇退黨叛國,走上了漢奸之路,如周佛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