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賺錢明年賠
漲跌怪圈需打破
“暴炒之后就是暴跌。”盡管今年多收了幾萬元錢,但一說起明年的行情,金鄉蒜農們都是一臉無奈。
蒜農小趙家今年的收入不錯,10畝大蒜收入7萬元,這可以算是他家的“歷史最高紀錄”。但是,對于明年的行情,他擔心不已:“看到今年種蒜賺錢,大家就一窩蜂地都去種,明年大蒜肯定又不值錢了。”在村頭的田野里,一片綠油油的全是為明年種下的蒜苗。“以往這些田里有一半會種小麥、玉米,可你看現在的種植面積,最起碼比去年多一倍。”
根據小趙估算,化肥、農藥、地膜、人工,所有的生產資料都在漲價,估計每斤至少要賣到1.6元才能保證不虧本。但是根據現在的種植情況估計,明年的行情可能連今年價錢的一半都不到。“能否不賠錢,只能聽天由命了。”
金鄉大蒜只是今年游資暴炒品種之一。綠豆、蘋果、大白菜、棉花、白糖……這些被輪番炒作的農產品背后都有游資的身影。游資介入暴炒,直接破壞了農業種植周期規律,扭曲了供需關系,放大了流通環節的利潤,擠占了產業鏈兩頭——生產者和消費者的利益。
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研究員姜長云認為,隨著我國近些年農業產業化的發展,農產品產業鏈條不斷延長。但在生產端,農民種植養殖環節“靠天吃飯”的初級化特征卻沒有得到改進,農民沒有定價權,同時掌握信息和對市場的判斷能力不足,在某種農產品市場高價時往往會跟風大量種植,對新的種植周期的變化無法適應。今年暴漲明年暴跌,農民的利益被損害,直接影響的是他們的種植意愿。
國家發改委價格司副司長周望軍認為,要建立專門的機制,監控游資動向,防止進入實體經濟,特別是居民的生活必需品市場上炒作。而打破農產品暴漲暴跌怪圈,最根本的還是從生產角度穩定市場,通過采取鼓勵農民建立專業合作社、建立農產品協會、農超對接等措施,從種植品種、種植面積上早做規劃,使農民能“抱團”面對市場,盡量平抑農產品價格波動。
“我們不希望一夜暴富,但希望能夠細水長流。”小趙的希望代表了大多數蒜農的心聲:“政府應該承擔起更多的責任,建立穩定的訂單收購制度,每年收購價格有一個基本的保障。我們不愁今年種的莊稼賣出去,明年就會更加努力地種田。”(記者錢海瀾 邱文佳)
來源:中國證券報 編輯:馬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