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紅柿大棚里“農民職工”正在勞作。 尹炳炎 攝
包150畝地虧了18萬
下午5點多,朱云壽剛下工,他是附近村莊的農民,1987年開始就依賴這片土地生存。近60歲的朱云壽如今一個月的固定收入在1500元左右。
看到電視、報紙上,關于蔬菜滯銷的消息,朱云壽又想起了自己8年前那場破碎的財富夢。
2002年,他和2個人一起承包過這里150畝土地種菜,“就是你們吃到的廣東菜心。”朱云壽說,3個人合伙,一個去超市、酒店拿訂單,他和另外一個負責種菜,結果,那年菜心供應量大,等到地里所有菜都老到不能吃,還沒賣掉。那一年,這150畝地,虧了18萬,他一個人虧了4.5萬。“種蔬菜的風險真的很高,廣東菜心2001年很流行,可等我們種出來,突然發現,很多人都在種。蔬菜又等不了太長時間,最后爛在地里。”
15元一盆盆摘菜很受歡迎
從租個攤位賣菜,后來批發了菜賣到飯店、食堂,而后開始自己做物流配送,如今擁有自己的種植基地。農民出身的周占鋒,走出了一條成功之路。
“最近壓力確實很大。”周占鋒說,2009年6月瓶窯蔬菜種植基地建立,到目前已經累計投入了3000多萬元。
恒溫大棚、自動噴灌、育苗溫室……為了做成現代化農業種植,這幾年投入挺大。
雖然,跟43家超市門店都簽訂了供貨合同,有最低量保證,但這些渠道并不是壟斷的。
周占鋒說,好在公司大,品種多,利用這些渠道,公司還做禽蛋銷售。
離公司最近的一個大棚,記者看到里面放了很多叫不出名的蔬菜,被種在一個個花盆里,“這些是我們新開發的盆摘菜,直接連盆賣,這個叫商葛,是一種野菜,平時可觀賞,長了割了炒一盆,澆澆水還能再長。”周占鋒說,在品種培育上,他們花了不少精力,另外就是新市場的開發,做高端蔬菜,提高產品附加值。
“我們前段時間到社區去推廣我們的盆摘菜,一盆15塊,很受歡迎。”周占鋒說,接下來,他們打算將盆摘菜直營連鎖店開進社區里,開拓新渠道。
“這就是農業公司的優勢,可以縮短流程,盡可能降低成本,同時整合資源,開發新產品。”周占鋒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