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時評:產銷對接 不通則痛
中醫說:痛則不通,通則不痛。
據媒體報道,在浙江海鹽,包心菜跌到3分錢一斤,買瓶可樂的錢,可以拉走一三輪車的包心菜了。同樣是包心菜,因為請人工收割一天要花上百元,入不敷出,上海農民干脆開拖拉機碾掉百萬斤卷心菜。傷心的淚,掛在菜農的臉頰。在山東歷城,唐王鎮村民韓進因種菜虧損累累,絕望之余上吊自殺。
菜農之痛,在于不通。首先是蔬菜產業鏈上的信息披露不通;完整、權威的產銷信息,尤其是播種季前后,田頭、批發及零售之間的供求信息不通。其次是產銷對接不通,中間流通環節左右著蔬菜供銷大勢,產與銷、農與超之間難以直接對話。
讓一些城里人難以理解的是,去年菜農因蔬菜減產賺了錢,今年卻要因為豐收而虧錢,更要為全國南北豐產埋單。這豈不是中學課本里《多收了三五斗》的現代升級版嗎?還有怪圈,城里餐桌上菜價高企照舊,在價格飛漲之下,菜農、收購商、經銷商、零售攤販等多個流通環節,都說自己賺不到錢。向來“熙熙攘攘只為利往”的二道販子,這回也受了點小傷。
當然,橫比豎比,誰都沒有上游的蔬菜生產者受的傷重。
由于菜農在產業鏈中處于天然的弱勢地位,所以比較容易受傷害。此前,各媒體關于政策層面如何終結暴漲暴跌,在市場信息對稱方面,政府如何有所作為,已經有很多真知灼見。本文就不再疊床架屋或贅言了。
市場的終要歸市場。筆者想探討的是,在市場經濟的框架中,如何讓菜農豐產又豐收,走出持續了20多年的“多了多,少了少”的怪圈。